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发现·角落里的中国:我的基层行,一路向西

2013年01月04日09:0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新疆木垒

  这座小城让我难舍

  许晓艳

  许晓艳,女,29岁,山东沂源人。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曾作为志愿者在木垒服务一年  

  2005年7月25日晚,颠簸数小时后,我抵达了新疆昌吉州木垒县。21点,内地早已华灯初上,木垒却是天色将暮,通红的太阳,彩色的云朵,缠绵在白雪覆盖的山顶。时任县团委书记的王玺带我们先期到达的志愿者到露天摊吃凉面烤肉,仿佛家人小聚。繁星满天,路上车很少,我第一天就爱上了这座安静、美丽的小城。

  到2006年7月,一整年,包括春节,我都在木垒。然后,是一千多个日子的离别。回到山东,工作稳定,待遇良好,我却对木垒念念不忘。有时正吃着饭,我会突然冒出一句,“妈,我想木垒了。”然后眼泪吧嗒吧嗒落到碗里。

  2010年春天,我终于归来。从昌吉到木垒,没有记忆中的颠簸,一半高速一半省道,3个多小时我已重回木垒的怀抱。直到今天,跟木垒在一起的日子,如同复印机里哗哗吐出的纸张,所有的快乐都是相似的。

  两年多来,从城市到乡村,从田间地头到牧区草原,每一天,小城都在发生着变化:新广场、新公园、新宾馆,新的挺拔的树,新的明亮的路灯……正在一点点装扮着家园。木垒发展迅猛,我按捺不住欣喜和骄傲。

  一路走来,我收获着新的感动。比如,我有了我的哈萨克族妈妈。62岁的古丽夏热妈妈是木垒县大石头乡牧民新村的刺绣大户。起初,妈妈在自己家里搞民族手工刺绣,销售绣品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3年后,她开了一家商店,并带动组织本村30多名哈萨克妇女搞起了民族刺绣,她成了刺绣经纪人。目前,每年生产刺绣产品100余件,月收入3000元。妈妈几乎不会说汉语,我几乎不会说哈语。可是,我们在一起,我高兴了,妈妈就会笑得合不拢嘴;我刚想哭,妈妈已经掉下泪来。我们语言也许不通,心却相通。

  小城要发展,但是依然有坚守:所有落地木垒的项目第一要求便是不能破坏环境。没有林立的高楼没关系,但百姓每天睁开眼睛就能看到蓝天白云,就能看到家门前的树、远山顶的雪。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呢?

  不过,常让我难过的,是身边的贫困仍然存在。几天前下村,零下30摄氏度的天气,大石头乡铁尔萨克村几家牧民连煤都买不起。但我始终坚信,有问题就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更美好的未来,我愿意留在木垒,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责编:吴思瑶(实习)、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