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凯里
十四块钱的车票
杜鲁宁
杜鲁宁,男,23岁,山东宁津人。武汉理工大学在读研究生。2012年7月—2013年7月,将在龙里支教一年
2012年9月15日
学生中大部分都是乡下的孩子,前天课间休息时聊天,我问,你们大概多久回家一次啊?有的回答一周,有的回答两周,但有一个孩子回答说,两个月或者更久吧,只要家里没什么事,就不回去了。我接着问,县城到你家有多远呀,为什么不回去呢?他说,大概两个小时车程,车票太贵了,回去一次要14块钱,来回就是28块。我的心颤了一下,我知道这个孩子肯定有故事。
晚自习之前,我把他叫来办公室聊聊。原来,他家里有五口人,除了父母外,他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姐姐前几年离家出走了,父母为了找姐姐,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大笔债务。他是一个比较争气的孩子,中考超过县重点录取分数线100多分。父母把家里的马卖掉,筹钱给他读高中。正当他拿着钱准备读高中的时候,上六年级的弟弟被车撞了,因为主要是弟弟的责任,司机也没有赔多少钱。为了给弟弟治病,他放弃了重点高中,来到了不收学费的中职校。即使这样,入学时还欠了100块钱。班主任帮他找了份在食堂帮忙的兼职,这样就解决了每天的吃饭问题。家里每月给他交20块钱电话费,此外没有其他零花钱。但他说,至少不用饿肚子,还可以读书,挺知足的。我问他想不想再去读重点高中,他说,算了,不想给父母那么大的压力。我看着面前这个懂事的大男孩,心里一阵难过。
上晚自习时,我不停地在想,14块钱,就可以阻隔一个孩子回家的愿望。而平时我又有多少个14块钱花在了无谓的消费上?跟朋友出去聚个餐,恐怕一盘菜也要14块钱。回去以后,我对队友们说,以后我再出去吃饭,每次不得超过14块钱。我想,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警诫吧。
2012年9月22日
今天是周六,我却一大早就爬起来了,带上昨天晚上找出来的衣服、文具、书,向车站赶去。今天我要跟我的学生一起回家。
前两天在QQ空间里写了篇日志,叫做《十四块钱的车票》,引起了很大关注,好多爱心人士给我留言,说要帮助一下这个孩子。而我今天要家访的对象,就是这个寒门学子。他的家在湾寨乡,乡政府所在地距龙里县城39公里。湾寨全乡有9000多人,汉族占32%,布依族占51%。农业是主要收入来源。
车子很快驶出了县城,昨晚写材料到12点多,今天一大早就爬起来,我开始昏昏欲睡……不知道过了多久,他把我摇醒,自豪地说:“老师你看,你看!”顺着他的手看过去,睡眼惺忪的我惊讶了。盘山公路两旁,被雨水冲刷过的树木愈加青翠,山的另一侧是大片梯田,金黄的水稻铺满山岗……一直在北方生活的我从没见过这样的景色,连忙拿出相机拍了几张。
下车之后,又走了一段泥泞小路,才到他的家。家里的情况比我预想得要糟。厨房里连灶台都没有,一个三脚架架起铁锅,就是做饭的地方。全家只有两张单人床,一张他睡,一张他弟弟睡。他父母的卧室里,一堆稻草上铺了褥子就是床。
他说要去找放牛的弟弟回家吃饭,我主动陪他一起去。在水库边,我们找到了弟弟。一件蓝色的秋衣,一条破了很多洞的裤子,一双拖鞋,一根藤条,典型的放牛娃样子。回去的路上,学生突然说,老师,可以给我和弟弟拍张照片吗?我俩还没有合过影。我的心又颤了一下,赶紧走到他们面前,用相机遮住自己潮湿的眼睛……
午饭是一盆水煮肉、一盘辣椒炒肉。看似简单的饭菜已经是招待客人的最高标准了。让他们这么破费,我心里很不安。饭后,我把带来的衣服、文具等给了弟弟,又跑到街上买了些水果送给他们……坐在返程的车上,感到今天的加班特别值得,至少我满足了学生的两个愿望:回一次家、和家人合一张影。一年的支教路上会遇到多少这样的孩子?我不知道,但我想尽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们一点点。
补记:谈到下乡走访贫困学生这个话题,校友会的刘一烽师兄对我说:不仅要从物质方面关心那些贫困的学生,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关心和引导,帮助他们摆脱一些传统观念,树立走出大山看世界的信心。也许这些引导对孩子的作用不能立即体现出来,但会对他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