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宁蒗
有好老师才有希望
张莉娟
张莉娟,女,31岁,重庆渝中区人。现为云南省丽江宁蒗县民族中学副校长。2003年8月—2005年7月,在宁蒗支教两年
2003年,我来到了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迷人的泸沽湖,让我感叹支教环境的“优越”。然而,当我翻山越岭来到永宁乡中学的时候,却傻眼了:教室墙面大的缝隙可以伸进拳头,几排用破旧木板钉起来的桌椅;恰逢雨季,教室地面一片泥泞,部分学生还住在地震棚,本地教师也不多。
每当见到学生七八十人挤在一个简易地震棚里过冬,每顿只有土豆、豆腐和米线,我真切感受到,要办群众满意的教育,在宁蒗何等艰巨!
我发现,由于收入过低和传统观念,很多家长不愿送孩子上学。我希望学生能完成最基本的初级教育。我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对贫困学生、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教师成立“爱心小组”,教孩子们整理床铺、洗衣服、洗澡。同时,我积极联系亲朋好友,资助贫困学生,筹集衣物。孩子们的心定下来,成绩自然提高了。
10年过去,这里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许多家长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甚至为了让孩子接受较好的教育,举家搬迁、外出打工。可大量适龄儿童入学,教学场地、教师配备并没有增加多少,形成了“大班额”现象,两个人的课桌三个人用,教学只能在低水准上进行。教学器材也大多是10年没换过。
因为偏远地区教师待遇不高,吸引不了外面的优秀老师,即便来了,心也不定。靠支教根本没法填补缺口,本地教师不得不超负荷工作。此外,随着初中普及和高中扩招,很多小学高年级优秀教师被选拔进初中任教,初中优秀教师被选拔进高中任教。这样“层层拔高”,会把原本合格的教师变成不合格,把原来的骨干教师变成一般教师,甚至导致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有所下降。
如果说,10年前,西部教育的问题主要在学生;10年后,西部教育的问题转而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这种状况不是多几个志愿者就能解决的,需要国家、社会对西部给予更多关爱和扶持。只有向教育事业投入更多目光,注入更多力量,西部才会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