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足音跫然 余情缭绕——“足音”特辑·岁末重访文化大家

2012年12月20日08:3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陈忠实

感恩黄土地

情系白鹿原

依然是那口陕西话,朴实真诚,这就是作家陈忠实。2012年岁末,陈忠实像往常一样,待在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陈忠实工作室”——一套普通的住宅里,静静地读书和写作。在充满浓郁陕西风味的方言中,娓娓道来一个作家对于写作、对于生活的理解,缓缓的话语就像白鹿原的黄土地一样平实。

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里,陈忠实一直在读书和写作。每天早上8点半之前到工作室来,晚上6点离开。所读的书里不少是作家朋友的作品,“读他们的书对我而言受益也很大。每个作家对生活体验的角度不一样。”陈忠实说。

“昨天刚刚接受了一个约稿,写一篇有关童年在白鹿原上生活记忆的散文。”对于那片土地,他实在是倾注了太多的情感,有太多的话想说。“每次回白鹿原下的老家,车一过西安的浐河,心里马上就有一种亢奋。住在老屋里,坐在我家的小院,和老乡们喝茶聊天,那种亲切感、踏实感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找不着的。”回家的感受也是陈忠实正准备动笔的写作内容。也许,通过对“回家”的书写,一个作家得以完成精神上的还乡。

“我首先要感谢读者。” 201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举办了小说《白鹿原》出版20年的纪念活动。小说《白鹿原》20年持续畅销,仅人民文学出版社就出版了近140万册。今年,电影《白鹿原》也终于和观众见面了。在陈忠实看来,对于一个作家而言,读者的认同与肯定是最大的感动和最高的奖赏。

“现在回老家少了。”陈忠实说。但是,在他的心中,在他的文字里,有一个永远的白鹿原。

(记者 周舒艺)

侯孝贤

光阴载不走

侠客少年梦

距离台北双溪公园不远,有一座中影文化城。冬季湿漉漉的空气,为这里“古早”味的茶楼、碉堡和城门蒙上一层氤氲的神色。夕阳西斜,城里的热闹胜过了城外,十天来“砰砰磅磅”的敲打声,催促一座唐代风格的大殿“破土而出”。“明天我们就要开机喽!”这座城的老友、导演侯孝贤,抚摸着敦实的大殿立柱,谦和温暖的笑容弥散开来。

距离上一部电影7年了,这一回侯孝贤选择了投资9000万人民币,三地取景的大制作《聂隐娘》。他会让武侠世界更富诗意吗?谜底正随时间的流逝慢慢浮现——不久前他们在内地完成武当山、随州等地的外景拍摄,如今又在台湾搭建大殿和将军府两处内景,依照历史记载,以实木为材质、一榫一卯地复原唐代建筑。这位台湾电影新浪潮的践行者,坚持不让生活沾染片场的风尘。电影拍了二十几年,他每天清晨爬山一个多小时,步行或搭公车到片场,在咖啡馆写作剧本,执行上班族的作息制度,从来不熬夜。日子依旧绵长,原来电影里的恬淡、隽永和诗意,皆源自他的生活。

为何要走出“乡土台湾”?他说,终归要“圆一个少年梦”。对于这个小学五年级开始沉醉于武侠小说,少年时代就喜好行侠仗义的导演来说,最朴素的“侠”就是外表强悍,但内心善良。这一回,他要让形形色色的“侠客”登场,因为“人物活起来,才有意思”。

如诗人一般,侯孝贤用胶片收藏着生活中的吉光片羽。“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读过侯孝贤电影里那些中国诗的意境,再举目仰望这座穿越千年的大殿,造访者有些恍惚:人生如戏,还是戏如人生?

(记者 任姗姗)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杨丽娜(实习)、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