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足音跫然 余情缭绕——“足音”特辑·岁末重访文化大家

2012年12月20日08:3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王尧

藏学之相承

生命所相系

拜访王尧的那天特别冷,堪比往年的三九天。出中央民族大学西门,过古刹法华寺,虬枝朝天的枯树旁一幢黄色高楼,便是王老的住处。王先生让进如约而至的我们,好像招待熟识的门下弟子,两杯温热的红茶立刻驱走了访客身上的寒意,主人一口乡音不改的苏北话,始终不离藏文化。

听到我们对藏学感兴趣,老人家如遇知音,从他的藏学启蒙老师于道泉先生的家世以及他由于为访华的泰戈尔担任翻译,偶然走上学术之路,一直讲到自己如何跟从于道泉先生研习藏学、与藏族同胞情同手足的交往。

眼前的王老已85岁,用他自己的话说,已至“人生晚境”,虽然行动起来略显不便,但仍是有空就去参加有关藏学的活动,上周还到中国社科院作报告,谈藏传佛教对蒙古族的影响,以及汉藏交融的历史渊源。民族团结,贵比黄金,王老追昔抚今,念念在兹,这是贯穿他学问内外的精神维系。

谈话中,他的思维依然清晰,当他沉浸在藏学的世界里,讲述那些故事,阐述他对藏传佛教和民族问题的观点时,依然中气十足,语气铿锵,看不到老迈,看到的是谙熟圆通的自如和透彻,是旺盛的生命活力。

这活力的背后,是不负此生的孜孜以求,更是桃李满天下的欣慰, 他的学生已在西藏历史、藏传佛教和藏族艺术等研究领域建树斐然。遥想先生的筚路蓝缕,得意诸弟子的杏坛芬芳,文脉相承,这也许是他活力依旧的秘诀吧!

(记者 董阳)

陈志华

寻真求诸野

拳拳乡土情

退休后在中国大大小小的乡村跑了20多年的陈志华先生,这一个半月来,因为腰出了问题,不仅不能下乡,连楼都下得少了。他在沙发上慢慢地“出溜”下去,上半身几乎平躺,两肩抵住沙发背,两脚支地,歉疚地解释:“我只能这么不礼貌地‘坐’了。”

去医院是一件让他头疼的事,别的不说,打车太难。今年年初为了参加同学会,在寒风中苦等几个小时也没打上车的事,给这位八旬老人留下了不小的“阴影”,以至于聊天中问及新一年的计划,老人嘟囔着:“不计划别的,只发愁明年的同学会怎么去,哪里打得到车。”

跟他聊起上次我们刊登的写他的“足音”,很自然地,话题转到了乡土建筑保护。说到激动处,陈老顾不得腰伤直着坐起来。“一切都太快了”,他摇了摇头。变得快、拆得快、毁得快,他和他的团队再怎么赶、怎么跑、怎么抢救,也有太多的“来不及”。乡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这条路上,这个“北京来的教授”没少遭遇不解、敷衍和拒绝,但他最怕、最痛心的还是这“来不及”。

客厅的书架上摆着一溜儿照片,都是让人温暖的笑脸:下乡时借给他房子住的房东,待人友善却很早就过世的乡长,黄河边裹着白头巾的老农……也许因为艰难,他更珍视笑脸背后的信念和力量。有一张陈老和村民攀谈的照片吸引我起身走近,“这张您很年轻,差不多20年前吧?”“20多年了,你看,那时我头发多黑。”“现在回过头看,真有意义。”“唉”,他轻叹,“20多年了,我们的文物建筑保护得怎么样了?!”不再言语。我转过身去,才意识到他已头发雪白。他静静地“坐”在那里,眼睛微阖,似乎陷入沉思。

(记者 胡妍妍)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杨丽娜(实习)、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