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足音跫然 余情缭绕——“足音”特辑·岁末重访文化大家

2012年12月20日08:3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谢辰生

青山今未老

有言人不轻

12月11日,人民大会堂山东厅,纪念《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30年的座谈会即将召开。离会议召开还有半小时, 作为该法律的起草者之一,92岁的谢辰生已安静地坐在位置上,仔细翻阅着自己写的长达七页的发言稿。不出所料,所谈内容又是充满忧虑:《当前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几种错误倾向》,一如此前“足音”大标题所言:《谢辰生,“直言”与“直书”》。谢老穿了一件中式棉衣,脸颊清瘦,不断地有人上前与他打招呼、合影,谢老一次次微笑着站起来、坐下,再站起来、再坐下……

虽已年逾九旬,为文物保护而奔波依然是他的常态:刚从安徽参加学术会议回来,就忙着去上海,紧接着马不停蹄地去新疆……退休快20年了,除了前两年生大病不得不在医院待着,谢老的足迹遍布中国文物保护的现场。

今年最让他开心的,是《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在编纂完成66年后首次公开出版,9卷三大册收录了15245件中国流失至日本的文物。正是从参与《目录》编写时起,谢老开始与中国文物事业相依相伴。1946年,他随大哥、史学家谢国桢去上海,由文物专家徐森玉举荐担任郑振铎的助手,并参与徐森玉主持的《目录》编制。如今,负责《目录》工作的5人中,仅他一人健在。

与谢老曾经一同奋斗的文物界老同志正在一个个离开。去年是徐苹芳,今年是罗哲文。每一次看谢老出席他们的追悼会时低着头、沉默着、缓缓走过的身影,就觉得他分外孤单。正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说,正是谢老和众多专家的一次次秉笔直书,许多文化遗迹得以保全,许多错误做法得以纠正。青山在,人未老,中国的文物保护感谢有他。

(记者 杨雪梅)

贺友直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上海的冬天雨多,敲了两下门,雨声几乎遮盖了敲门声,正在犹豫是不是打个电话,里弄的铁门“吱呀”一声开了,抬头看,二楼逼仄的楼梯间候着的那位认真、风趣、灵活的老爷子正是贺友直先生!

端着老爷子亲手为我沏的普洱茶,隔着一张旧时年间的饭桌(据说也是每天画画的书案),眼前这位阅历过将近一个世纪人事变迁、额头几乎不见皱纹、情感温润细腻的老人,无疑是一个艺术生命的奇迹。

民生银行每年都要出记事日历本,今年又增加了台历,日历本和台历里的画都请老爷子画,他已经画好了。“我画画构思时间长,出手很快。比方说台历必须体现‘民生’,我把12个月分成吃穿住行四部分,每部分三张画,每张画代表一段历史,如‘行’,从步行到自行车到小汽车,小汽车停在那里,把老婆、孩子让进车里,爹和娘却远远地羡慕地看着,隐藏着对不孝之子的讽刺,构思巧不巧?”老爷子得意洋洋地追问。

住了56年的斗室清雅有致,窗外的汽车喇叭声和隔壁邻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这些几十年的声音、人、环境是吸引老爷子的“磁场”。“我专画小东西。人家都说贺友直聪明,我的聪明在于我定位清楚。我一画连环画就聪明,画别的纯艺术的东西,脑子就空了。我就是参天乔木间的低低青苔,一个人不论是乔木、灌木还是青苔,都要充分利用周围的空间和环境发育好,长好。这就可以了!青苔不要嫉妒松树。”  

掩上铁门前,蓦然发现,90岁的老爷子还站在楼梯口,手不抖,眼不花,头发一多半还是黑色。耳边似乎又听到他刚刚开的玩笑:“您今天让我破费了,我一早就打开了空调。你们北方人怕冷。”

(记者 刘琼)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杨丽娜(实习)、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