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书博览>>《照照历史的镜子》
《照照历史的镜子》图书连载

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质

2012年12月03日09:0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统治阶级的可变性

任何政治组织皆是有阶级性的,统治与被治便是明显的两个阶级,白莱仕(James Bryce)即曾说,不论是以一人、少数人或多数人名义组成的政府总是实行少数统治(government by the few)。莫斯卡(Gaetano Mosca)也认为自古以来一切社会之中均有两个阶级,一个统治阶级,一个被治阶级。不过,政治上希望长久维持一个安定的局面,那便要使少数的统治者不能成为一个停滞不动的阶级,换句话说,少数的统治阶级其人物一定要不断地有变化,吸收优秀分子进入,否则革命的情绪便很容易爆发。拉斯维尔(HDLasswell)说:“革命乃是优秀分子阶级位置的改变。”历史上的任何事件都是由少数优秀分子来领导,制造成群众行动,优秀分子如果不能以和平的方式上达至统治阶级的位置,不满的情绪自易形成,对当时存在的政权逐渐趋向于敌对的立场,时日久积,唯有走向革命的路子。

在古代的中国,君主虽掌握绝对的权力,但政治政策的策划和行政工作的推动仍要依赖官吏来执行,所以,除皇帝外,官吏也应该是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自秦汉以来,中国的统治阶级可变性便很大,在春秋战国时代为人们视为特异的“布衣卿相”,至秦汉以后成为惯常现象,尤其在实行考试制度以后,优秀人才可以经由科举而踏上政治舞台,所谓“十载寒窗无人知,一举成名天下闻”,便是只要遵循一定的途径,埋首努力,就可以由被治阶级一跃而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分子。人才的流转既无障碍,革命的情绪便不易上涨。中国古代许多王朝在三、四任皇帝以后,便形成君主昏庸暴虐、政治腐败的情形,然而却能使王朝继续生存下去(明朝便是显著的例子),优秀分子自觉有上达成为统治阶级的机会而不愿倾向革命乃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所以,在统治阶级的可变性大的情形下,中国古代政治比较容易维持一个长时期安定的局面。

(责编:李放、杨媚)


相关专题
· 群书博览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