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书博览>>《照照历史的镜子》
《照照历史的镜子》图书连载

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质

2012年12月03日09:0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民本思想盛行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甚早,最早见于《尚书》“民惟邦本”一语。儒家先哲孔子、孟子极重民本,孔子主张“仁政”,所谓仁政即是一种爱护人民的政治,孔子所说“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均表现其重民的精神。孟子乃是民本思想发扬光大最有力之人。孟子认为君乃为民而设,民永存而君可更换,其论调在二千余年前的君主时代,确实令人可惊可佩。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乾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尽心下》)。这段话几乎成为中国民本思想的象征。《孟子》一书中处处流露出政治应以民为重的思想,甚至主张“暴君可伐”之论。《孟子?梁惠王下》记载: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日:“贼人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一夫纣也,未闻弑君也。”

孟子“闻诛一夫纣也”之论乃是站在人民的立场来否定暴君地位,为民本思想开创了一个新的积极的道路。

秦汉以后,民本思想在专制政治之下未能继续发扬,成为停滞消沉的状态,然而民本思想实未消灭,例如董仲舒之“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之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陆贽之“人者邦之本”,均灼然可见。历朝君主的谕旨和大臣的奏本,经常提及仁政爱民之言,虽然多是空话,但也表示民本思想在知识分子的思想中并未消除。及至明末清初,黄梨洲感亡国之痛,乃大倡“君客民主”之论,黄梨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明夷待访录?原君》)黄梨洲之“君客民主”说可详阅《明夷待访录》中各篇。遂使沉寂了近两千年的民本思想又大放异彩。

民本与民主并不尽同,站在人民的立场来看,民本是消极的、被动的,民主是积极的、主动的。中国古代政治有民本思想,然而却未能发展到民主思想。有民本思想而无民主思想,并非中国的“贤哲”们不知进步,而系中国的政治环境使然。

虽然中国古代未能产生民主思想,以致二千多年的历史都在君主专制政治中度过,但是,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政治也并不是君主视臣民如奴隶牛马的暴虐统治,暴君虽然偶有,但大多数的君主都知道爱民,便是受民本思想的影响。在民本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人民虽长期处于君主专制下,而所受到的弊害却因此得以减轻。金耀基先生说:“自秦汉以降,虽有一副君主专制的骨架,但骨肉之间实含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血脉,而因此民本主义血脉的周身流转,遂使君主专制的政治弊害得以减轻和苏解。”确为精辟之论。

梁任公曰:“我国有力之政治思想,乃欲在君主统治下,行民本之精神。”证之史实,在中国古代政治中,随时都隐现出民本的精神。

(责编:李放、杨媚)


相关专题
· 群书博览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