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书博览>>《照照历史的镜子》
《照照历史的镜子》图书连载

中国古代政治的特质

2012年12月03日09:0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缺少法治精神

中国自汉代以后,政治上无疑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历代君臣绝大多数都崇尚儒家思想,因此,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上有极大的势力。儒家思想在政治方面注重身教与德治,是一种标准的人治主义思想。孔子主张重礼德之教化,轻政刑之督责。季康子问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又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可见孔子对政治的致治方法乃是在上位者以身作则,“修己”而后“治人”。孔子这种身教与德治的思想,后代儒家沿袭其意,于是政治上偏重人治而缺少法治精神。

中国古代并非没有法律,但是历代却未能建立起法治精神,其中原因很多,而与儒家思想有密切关系。历代法律的制定者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在政治上是较讲阶级性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于是法律的平等性便有了问题,失却平等的原则,法治精神便很难建立起来。同时,儒家重视礼教,鼓励自新,“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乃是古代士人的共同想法,于是法律的弹性很大,缺少强制性,遂使法治精神不易养成。

最足以破坏法治精神的是,中国古代法律的对象是臣民,任何法律都不足以约束君主,君主是超越法律的。君主不仅本身的行为不受法律制裁,而且还常以命令改变法律的裁判,尤其是接近末代的君主多属昏庸或暴虐,更常发出违背法律的不良命令,遂使法律失去其公正性,法治精神更是荡然无存。

(责编:李放、杨媚)


相关专题
· 群书博览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