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向世人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坚定信念,进一步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11月19日,成都、德阳、绵阳三地同时举行传达十八大精神大会,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认真学习宣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走,更加主动地走在西部全面开发、开放的前列,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觉建设文化强省,扎实推进民生改善,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深刻领会十八大精神的热潮在巴蜀大地涌动,站在新的起点谋发展,各地为开创我省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新局面而奋斗的迫切心情显而易见。
作为四川经济版图中的“第一梯队”,成德绵无异于支撑攀登新高的基石,也更加具备高位求进的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的十八大要求,给予成都、德阳、绵阳极大自信,也让三地品出不同的滋味。
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不断刷新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经济增速排位,为其确立“领先发展”取向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历史使命添加了重要的砝码;德阳在2011年平均每天新创造价值3.1亿元,相当于1978年全市4个月创造的财富;绵阳自灾后重建以来,GDP年均增长15%,产业结构初步实现由电子信息一家独大调整到“2+4”产业协同发展。
即使如此,主动正视各自区域内发展状况的不平衡,仍然是达到“全面小康”目标的必经之路。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交通拥堵、城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凸显。”成都认为,这是城市发展的共性问题,也是制约民生改善的重点问题;“GDP不到成都的1/5,拉开其他市州的差距微乎其微,新的经济增长点偏少。”区域竞争加剧,绵阳很有紧迫感;而在德阳,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占比呈现失衡,在政策“红利”释放完毕的情况下,城镇化任务还十分繁重……会场上,三地决策者的理性分析让党员干部们屏息思索,也牵动着会场外千千万万求发展心切的群众的心。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千头万绪的工作归结为一种共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成为主线。
成都再次强调,将“五大兴市战略”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抓手: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优城市、大幅度提升成都城市群的承载能力和竞争优势;努力培育开放型经济,汇聚全球产业、资本、人才;努力形成城乡之间、圈层之间的生产要素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社会管理有序有效的格局。
全球少有的成套发电设备制造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东汽3兆瓦双馈型风机……老工业基地德阳,意在产业升级,变“老”为“新”。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力推一个中心城区、3个特色区域、5大产业基地、8大重点工作领域的“一三五八”战略,弥补短板,全面联动。
“加快建设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和航空新城,建好用好科技城创新中心。”科技优势突出的绵阳,将创新驱动作为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数量和质量关系的关键,力求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方面缩短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
方向既定,关键在落实。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把十八大精神落实到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落实到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落实到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上来,使之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是对“第一梯队”成德绵经济区的使命要求,也是成德绵全体人民的共同期待。(记者 刘莉)
成都:把民生幸福作为执政追求
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摘自党的十八大报告
11月21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联合发布了 “2012连氏中国服务型政府十佳城市”榜单,成都再次上榜,被评为发展最均衡的城市。
同一天,成都决定上调低保群众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幅度高达15%,将惠及全市17.4万低保困难群众。
这并非巧合。去年底,成都就提出以打造“宜人成都”为终极建设目标,以民生工程为载体,从多个领域着手,关注民众疾苦,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改善民生环境。
而在成都市传达十八大精神大会上,成都再次定下未来发展基调: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民生幸福作为执政追求,更大规模、更高标准地推进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
宏大的目标,细化到1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400万成都民众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成都不断改善民生的努力。
11月16日,成都发布《成都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提出,成都将在各级领导干部中选配一定比例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2020年,做到每个区市县、95%以上的乡镇、90%的村(社区)领导班子中至少有1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这是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激励,更是对城市发展的崭新定位——社会建设上升至决策层面。
去年,锦江区提出由财政拨款3000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表面看,这是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大力扶持,背后更多的是政府职能加快转换的思考。
“把社会管理事务交由专业的社会组织运行,百姓才能真正地参与社区建设,得到社区服务,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在尝试了购买专业社会组织的服务后,温江区民政局副局长杨晓宁生出感慨。
社区里有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居民邻里之间不再陌生、老年人能享受到贴心照顾、放学早归的孩子在社区有了专人托管……这生动的画面,正在成都千千万万的社区呈现。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成就了特有的“成都式幸福”。
成都还瞄准了城市发展中制约民生环境的难题和 “硬骨头”——特大城市发展中难以避免的交通和旧城改造难题。今年起,成都启动建设缓堵保畅工程,开始“两快两射两环”重大项目建设,同时多条地铁线获得批复,快速进入施工阶段;为保障建设过程中给市民带来的不便,成都还推行部分线路公交免费,这一举措获得全国关注。“组合拳”的目的只有一个,为市民出行创造便利条件。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有普保、劳有应获、学有良教、病有适医、老有颐养、住有安居……成都正向着民生幸福的目标迈出坚实步伐。(记者 黄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