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从自办活动转向孵化社会组织在活动中成长
——从体制内间接号召到体制内外直接凝聚整合

中山团组织:社会化激发大能量

2013年10月28日10:2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中山团组织:社会化激发大能量

  让思想引导炫起来:“时尚”青年也来做宣讲

  2012年3月“学雷锋”活动上,一部名为《雷锋是谁?》的微电影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你知道雷锋吗?”带着这个问题,这些90后大学生走上街头,通过问答的形式,用镜头记录下市民的回答。这部由团中山市委和大学生创业团队合作的微电影,在“中山青年”微博上发布,开放式的设问,引起不少青年的讨论,网友纷纷转发并写下自己的思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雷锋,你承认也好,不认也罢,他都在。”“有多少人知道雷锋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著名历史学家郭世佑也转发并评论:“该视频的信息既真实也丰富,能促人思考。教科书与意识形态的灌输容易使人印象深刻,也容易淡忘,如果结合传统文化谈修身行善,也许效果更佳。”

  制作这个微电影的“壹樂”工作室,是由90后大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2011年6月,团中山市委举行青年创业大赛,“壹樂”工作室的几位骨干出现在了现场,王鹏飞金色的头发,董秘源扎着小辫子,王建平戴着粗框眼镜,他们的出现引起很多人的注目,因为“实在太潮了”。最终他们没有进入决赛,但比赛让他们明确了微电影制作这个发展方向。

  他们推出的第一部作品,叫《从新爱》,故事讲的是时下年轻人的爱情,在2012年的情人节推出,网络点击率3万。也是因为《从新爱》不俗的成绩,团中山市委找到他们拍摄《雷锋是谁?》。这次合作,让“壹樂”工作室收获了“知名度”,也让他们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多思考。王建平说:“与团市委合作之后,我们开始策划做一些纪录片,集中去拍摄一些社会的现状,比如一些小贩的生活,希望用镜头去记录他们,让更多的人去关注他们。这些片子不需要赚钱,只是想做这样的事情。”从大学生的创业冲动,到毕业后的坚守,陆续毕业的他们还在努力,当初“分享幸福中国”这个口号,他们现在有了深刻的理解。

  今年9月,为宣传团十七大精神,团中山市委推出微电影《青春梦中国梦》,发布在未来网上。这部由中山共青团全媒体中心制作的微电影,以中山市小榄镇永宁龙狮武术团为拍摄对象,用时下青年喜欢的画面和配乐,展现龙师团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矢志艰苦奋斗的追梦历程,并将团十七大精神宣传巧妙地融入在微电影当中。

  “一开始谈的时候,就发现他们不是要拍传统的宣传片,我觉得是很好的机会,很不错的尝试。”负责创作这部微电影的点子文化传播公司负责人何倩芬说。这家年轻的公司由一群80后青年组成,而他们面向的客户也主要是青年,时尚创意的风格,让这家公司在中山青年群体中小有名气。团市委的负责人说,当时选择与点子公司合作,就是看中他们对青年的吸引力,希望拍一部青年喜欢的宣传片。何倩芬说:“能够把商业和青年工作结合在一起,让作品不仅有商业价值,更有社会价值,这是我们一直想做到的。希望以后把这种模式延续,能够继续用年轻的视角,做更多有社会价值的好作品。”

  除了微电影,团中山市委还推出了明信片。去年,配合“百千万星火燎原”十八大精神宣讲活动,团中山市委推出本土原创的“三热爱”明信片,免费向青年发放。三款明信片分别表达了“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内容。超过1万名青年通过填写和邮寄明信片,表达自己的“三热爱”宣言,互动性的方式,让许多青年主动参与到这次活动当中。从系统性、灌输性的教化模式,向参与式、沟通式的宣讲模式的转变,让思想引导工作更容易得到体制外青年的支持。

  从2011年开始,团中山市委探索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尝试改变、淡化原有的官办行政色彩,更好地参与社会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更系统地探索社会化的公共动员方式。团中山市委书记丁凯说:“面对新的形势,共青团的‘改革创新’,需要通过深挖青年集体的潜力来回应时代的挑战。我们谈的社会建设,最终指向的就是作为主体的社会的生成。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运用社会化的动员方式来动员青年,就是希望培养社会内生的机制,自我发展的能力。”(特约通讯员 肖冠乔)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斌、常雪梅)
相关专题
· 中国共青团新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