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从自办活动转向孵化社会组织在活动中成长
——从体制内间接号召到体制内外直接凝聚整合

中山团组织:社会化激发大能量

2013年10月28日10:2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中山团组织:社会化激发大能量

  让“官办”组织活起来:激发自下而上的公益力量

  其实,“社会化动员”的探索,早就开始了。

  2008年,中山志愿服务开启升级模式,提出了“社会化”的转型目标。第一步工作,就是把直属总队的“领导”岗位全部拿出来,让普通志愿者竞争上岗。一批志愿者骨干通过竞争上岗“浮出水面”,逐步成长为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的创造者和传承人。

  郑雪绮就是这样一位志愿者骨干。1996年就参与志愿服务的她,目前是直属总队副队长、12355热线志愿者服务总队队长。今年年初,郑雪绮与其他几位志愿者骨干在一次工作例会上,谈到异地务工人员子女成长的问题时,都希望自己能做一点事情。

  “每年‘六一’节,我们都会到民办学校搞活动,跟老师聊天的时候,老师会讲到外来工孩子虽然在中山学习生活,但是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条件带他们到处走走,所以基本上对中山还是蛮陌生的。政府经常提‘新老中山人融合’,我们就想,‘融合’就像谈恋爱一样,要外来的人员爱中山、融入中山,对这个地方一点都不熟悉了解,怎么会爱呢?”郑雪绮说。

  他们设计了“同一个家”关爱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志愿活动,项目以“小眼睛看中山”活动为主要内容,带领小朋友体验城市、感受中山。除此之外,依托项目团队在个案辅导、心理支持方面的优势,加入了特殊个案跟进的服务,让关爱更加持续深入。“我们还提前做了调研工作,与学生、学校、社区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大家都非常赞成,最后才把方案交到团委。”郑雪绮补充说。

  “他们当时拿了一个20多页的方案给我。”团中山市委宣传部部长李博回忆说:“策划活动、运作项目他们是‘老手’,整个项目的设计与实施都是他们的想法,当时希望我们支持的只是运作的资金。”

  团市委给出的回复是“一起想办法”。在申请活动经费的事情上,团市委表现得有点“吝啬”,但这正是推动“社会化”后,一个重大的转变。“志愿者学会了怎样整合资源,他们在设计一个活动的时候,不会单单依靠共青团的支持,会主动地找各种社会资源。”李博说。

  在志愿服务中推动社会化,强调志愿者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自己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既优化了志愿项目,增强了服务社会的能力,也激发了志愿者的热情,提升了组织自我发展的活力。“现在一线的志愿者参加活动的热情很高,我想不搞活动都不行了。”郑雪绮说。

  最终,“同一个家”得到中山市社工委、市公共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的青睐,为他们解决了启动资金,学校、社区、家长也以各种方式支持活动的开展。目前,“同一个家”已开展8期活动,服务异地务工人员子女640人次,接下来还将继续开展下去。

  现在,成熟的志愿服务项目,大部分可以交给志愿者独立实施,志愿者自己设计的活动,也通过团中山市委,在更广的范围内推广实施,志愿者的管理服务,也越来越多地让志愿者自己去做。以前的志愿活动,团干部要自己写方案、发通知、开协调会,现在志愿者开工作会议,团干部也只是“列席”,实在有困难解决不了,才会让团干部帮忙。

  原本用于搞活动的资金和人力,更多地转移到志愿者的激励和培训上来。李博解释:“这些才是真正能留住志愿者的东西。做好事到哪里都能做,而在我们这里,他们可以收获更多成长,所以愿意选择我们。”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吴斌、常雪梅)
相关专题
· 中国共青团新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