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股份有限公司、甘肅蘭州、創新活動形式
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方大炭素”)本部位於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海石灣鎮,東距甘肅省省會蘭州市113公裡,西距青海省省會西寧市120公裡。其前身是始建於1965年的“蘭州炭素廠”(行業代號205廠)。從1996年改制為國有獨資的蘭州炭素有限公司,到2006年12月底,企業更名為“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十年一劍,經歷了生死裂變后的方大炭素公司,也在展現新的活力。
一、背景與起因
2014年7月25日,當筆者乘坐一個多小時的火車到達距蘭州市區100多公裡,位於蘭州市紅古區的方大炭素公司所在地時,廠區內筆直而整潔的馬路和綠意濃濃的簇簇花壇多少讓人有些驚訝,這與筆者所預想的炭素企業“臟”、“亂”、“差”的場景相去甚遠。方大炭素公司團委書記賈志剛告訴筆者:“炭素行業就是這樣,因為生產產品屬性特質的原因,廠區環境和工作條件無法避免‘苦’、‘臟’、‘累’的狀況,但是正如大家看到的這樣,我們絕不允許‘臟’、‘亂’、‘差’現象的發生。”
然而,時間追溯到2010年之前,賈書記應該還沒有底氣說這樣的話。據新華網甘肅頻道為方大炭素公司開設的“方大炭素黨建網”上的資料顯示:2002年8月,“海龍”在上海証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股票名稱“海龍科技”。從蘭炭走向“海龍”,名稱變了,但國有企業性質卻沒有變,體制與管理上的弊端在企業的發展中接踵而來。海龍科技在下坡路上越滑越遠,2005年底,原蘭州炭素集團公司的負債已達9億多元,資產負債率112.99%。公司的海龍科技負債8.2億元,資產負債率53.2%。拖欠在崗職工工資和內退職工工資分別為7個月和6個月,最長的達10個月。內債、外債交困,難以為繼。一個真實的“笑話”不脛而走,海龍科技公司的一位高管去年下半年以來扣除“四金”后,每月隻有3.76元的收入。
在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促發展、見效益是企業的當務之急。企業高層在堅持黨建不放鬆的前提下,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緊抓生產不放鬆,提高效率求效益”上,一些與生產聯系不緊密的工作,基本就停滯下來了。共青團的工作,也在停滯之列。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2006年9月,民營企業——遼寧方大集團實業有限公司通過公開競拍成功獲得“海龍科技”51.62%的股份,“海龍科技”順利改制為民營控股企業,2007年1月,更名為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遼寧方大一經入駐“海龍”,便投資7000萬元購買原料,恢復了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保証了職工工資按月發放。
緊接著,遼寧方大全面履行收購承諾,按期完成了職工就業安置、償還職工集資款、股權改革、債權債務重組。原蘭炭集團拖欠職工兩年多的4800萬集資款回到了職工手中,承接了原國有企業8.8億元的歷史債務。同時,方大又投入6億多元用於企業技術革新改造。經過多年的發展,企業“活”起來了,方大炭素人考慮問題不再是如何求生存,而是如何為企業謀求更長遠的發展,讓職工過上更舒適的生活。
著眼於在城鎮化、工業化進程中,大量青年流動分布的新特點,按照“青年在哪裡,團組織就建在哪裡”的原則,團十七大曾明確提出,要繼續大力推進非公有制企業和新社會組織、流動青年群體、行業協會等領域團建工作,努力實現對廣大青年的組織覆蓋。
賈志剛書記向筆者介紹,方大炭素公司的團建工作一直以來也正是圍繞著這樣的原則和指導方針進行著。賈書記說,方大炭素現有員工近3000名,公司團委下設5個團總支,6個團支部,擁有團員382名,兼職團干部37人,青年員工數超過員工總人數的52%。特別是在企業改制之后,出現了老員工年齡大,即將退休,大批中年員工因為不能及時適應新的制度或者有更好的選擇而離開企業的情況,企業對青年員工的數量需求和質量要求越來越高。
企業對青年員工的要求,其實也是對共青團工作的要求。曾在公司的焙燒廠先后擔任過團支部書記和團總支書記的賈志剛,2010年8月擔任公司團委書記后,積極響應公司黨委的號召,審時度勢,為重新恢復團的工作而積極准備。2011年4月,團委完成換屆選舉,公司改制后的第一屆團委班子正式成立。團委的工作應該怎麼開展,賈書記告訴筆者一個指導原則:“一切活動緊密圍繞生產,安全和質量大於天。”
二、做法與成效
(一)師徒星秀——師帶徒、徒勉師、師垂范、徒爭先
以前有句話,叫做“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然而,筆者在方大炭素看到確是另一種景象“教會徒弟,光榮師傅”。這一改變,源於方大炭素公司石墨化廠團總支從2012年第二季度開展的一項創先爭優活動——“師徒星秀”。
顧名思義,這是一項以老帶新的活動。那麼一項很多企業和單位都在用的“傳幫帶”方法,在方大炭素有什麼創新之處呢?石墨化廠團總支書記梁文娟解答了筆者的疑惑:過去師傅帶徒弟,沒有什麼督促機制,帶好帶壞一個樣。而且師傅都是廠裡資格老的人,有些自己當了一輩子模范,可以因為不善於表達和授教,往往很難帶出好徒弟。
而現在則不同,通過每季度評比一次,由班組向車間團支部、車間黨支部、分廠團總支、分廠黨總支以此推選上報,評選出“優秀新員工”即“優秀徒弟”,他們的師傅自然成為“優秀師傅”。梁文娟書記還告訴筆者,這項評比以前是每個車間有2個名額,選拔2年內的新入廠員工,現在為了優中選優,名額不定,隻要滿1年工齡,2年內入廠的新員工,都可以參加評選。為了更好的鼓勵青年,評比的規則一直在不斷完善。
為了更好的讓筆者對這項政策有直觀的感受,梁書記講述了石墨化廠辦公室機械技術員陳大福的故事。
28歲的陳大福,2012年3月進入石墨化廠工作,成為石墨化廠二車間生產七班一名天車工。天車工是一個特殊工種,特別是石墨化的天車工,每天面對的都是煤氣、粉塵、高溫和蒸汽。天車駕駛難度大,危險高,按照規定,新員工必須學習三個月以上才能正式上崗,公司團委賈書記甚至告訴記者,按照實際情況,新員工從開始學習到正式上崗,一般需要4到6個月。
然而陳大福卻打破了這個規則。跟隨師傅后,他勤奮好學,在上班期間沒時間練車,所以他在師傅干活的時候認真學習操作技巧,聽師傅講自己的經驗,當別人下班后便趕緊上車練習,而且每天堅持練2-3個小時。憑著這種“有機會時多練習,沒機會時多觀察”的方法,他用了不到兩個月時間就能獨立操作,並且被分廠評為“優秀新員工”。
陳大福也以此為動力更加努力,熟練掌握了崗位操作的各種技巧,一年后他自己成為師傅,將心比心,他可以理解徒弟對駕駛技術的渴望,也知道如何有效的把自己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及實際經驗技巧傳授給徒弟。2013年四季度陳大福所帶的徒弟被石墨化廠評為“最佳徒弟”,他本人也完成了從“最佳徒弟”向“最佳師傅”的身份轉變。由於他愛鑽研、工作踏實,在2014年6月份被調到分廠辦公室擔任機械技術員一職。
(二)安全講堂——講我所做,授我所能
對於企業來說,安全生產是國家和政府賦予企業的責任﹔是社會和員工的要求﹔是生產經營准入的條件﹔是市場競爭的要素﹔是持續發展的基礎﹔更是利潤的組成部分。方大炭素公司團委也始終把安全生產理念的宣傳工作貫穿在團的日常工作和活動中。
以往的安全教育課,都是邀請公司或者分廠的領導,技術員來講課,一串串拗口的專業名詞、一組組枯燥的數據以及一句句安全生產的口號,幾乎就是貫穿整堂安全教育課的全部內容。對於授課者來講,他們教授的是最專業的理論,但是對於聽課的一線員工來說,卻未必是最實用的技術。面對這種情況,2013年6月,在石墨化廠黨總支書記胥宏珍的提議和組織下,奮戰在工作一線的員工有機會成為講師,講己所做,授己所能。通過自願報名,自命課題並制作PPT,再由分廠匯總參加人員,安排培訓計劃,每天下午5點到6點進行的安全講堂,就這樣一堂一堂的在石墨化廠的黨團活動室裡堅持了下來。
筆者在一份“安全講堂課時記錄表”上看到,從“煤氣預防與救護措施”到“鋼絲繩構造與維護保養”,從“如何安全使用大鏈抓斗”到“天車清掃時的注意事項”,每一堂課都實打實,點對點,解決具體問題。通過幾位講師的PPT,筆者還發現,其中的配圖都是講師們在工作的車間,針對需要講解的問題,實地拍攝的,真真做到了每一堂課都是在細處著眼,從實處入手。
石墨化廠團總支書記梁文娟說,第一堂課結束后,員工們反響很好,這給了他們推廣這項活動的信心。進過一年多的時間,活動的效果正在不斷顯現。對於授課的員工來說,他們在備課的過程中,自學了相關的理論知識,再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知行合一,無論是安全知識還是安全理念,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對於聽課的員工來說,這樣貼近實際的講解,讓他們能更好的接受。梁文娟還告訴筆者,除安全講堂外,他們還拓展了設備講堂、工藝講堂等新的陣地,通過這一陣地,無意之間還培養了員工的演講能力。青年員工栗金霞、馮貴海、石國珍、黃軍偉等人先后在蘭州市冶煤工會組織的“中國夢•勞動美”演講比賽、紅古區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主題演講比賽中獲得榮譽。
(三)技術比武—— 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
方大炭素公司修建公司團總支,曾經是方大炭素公司的“后進生”,可是在筆者走訪的當天上午,方大炭素公司召開的表彰會議上,修建公司團總支書記吳亞紅剛剛代表本團總支,從領導手中接過共青團蘭州市委員會授予的“五四紅旗支部”獎牌。談起如何從自身十幾個團員,隻能配合公司團委組織一些活動,到成立支部、總支,再到成為蘭州市的“五四紅旗支部”,吳亞紅給筆者講述了一次技術比武的過程。
2013年5月27日和6月6日在修建公司會議室和82號石墨化爐大修施工現場修建公司分別組織了筑爐工專業理論考試和實際操作考試。此次活動由修建公司。總支書記朱良成主持,來自修建車間的18名筑爐工參加了此次技術比武。
此次技術比武活動,主要是對筑爐工的專業理論知識、實際操作技能以及安全、質量等幾個方面進行考查。活動之前,修建車間做了充分的准備工作。搜集和整理了與實際工作相關的專業理論資料,以班組為單位組織員工進行了系統的培訓學習。以及從實際操作中對砌體的灰縫、灰漿飽滿度、水平度、高度、表面平整度、垂直度等質量要求及清潔度、安全文明生產等方面著手,制定了相應的實際操作考核評定標准。
在理論考試時,每個員工都力求將自己平時所學知識悉數展示出來。答題過程中,個個全神貫注,認真地審讀和思考著每一道題目,對計算題更是在草紙上反復地進行著驗算,直到自認為非常准確時,才認真地譽寫到卷子上。實際操作考試當中,18名筑爐工個個將勞保穿戴的整整齊齊,早早來到考試現場,將所需工具、材料准備的妥妥當當,排著整齊的隊伍,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地要顯示各自的最佳水平。隻聽一聲令下,每個人都以最快的速度站到了各自的位置上,開始了緊張的砌筑作業。
比賽過程中,由於天氣炎熱,作業人員僅僅干了幾分鐘,就已經汗流浹背,但所有參加比武的人員沒有一個叫苦,他們至始至終都是一絲不苟地嚴格按照技術要求和標准砌著每一塊磚,並未因天氣炎熱而有絲毫放鬆。在此期間修建公司黨政領導及時送來了礦泉水、防暑藥等物品,以緩解高溫和防止中暑的發生。技術比武結束后,修建車間組織技術人員對此次技術比武的理論考試和實際操作考試進行的檢查和評定。經檢查評定,此次參加技術比武的筑爐工成績優良率達到了30%,合格率達到了100%。
吳亞紅告訴筆者,像這樣的“大比武”,公司每年都會搞1到2次。目的就在於引導青年工人通過“技術比武”形勢認識的自己的不足,強化技能。
三、總結與回顧
師徒星秀、安全講堂、技術比武,這都只是方大炭素公司團建創新中的眾多案例之一﹔石墨化廠、修建公司,這也只是方大炭素公司團建創新的眾多陣地的縮影。在尋訪過程中,方大炭素公司團委書記賈志剛經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一個人的優秀,算不得什麼,一個部門優秀,也不代表什麼,隻有先進帶動后進,大家互相學習,共同進步,這才是我們想要的成果。從2011年換屆以來,方大炭素公司團委下設5個團總支,6個團支部,不斷地“趕、幫、比、拼、超”,有什麼好的活動,都相互推廣,有什麼好的經驗,都相互借鑒。
賈書記告訴筆者,在公司黨委的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公司團委一直在創新團建活動方式。在方大炭素公司和清華大學合作設立的一個國家級研究所進行尋訪時,筆者看到一句話——“月月有活動,次次都精彩”,賈書記說,這也是公司黨委對團建活動的要求。改制之后,青年工人數量大量增加,相對應的問題也大量增加。工作之中如何保証生產安全和產品質量,工作之外如何引導青年工人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業余愛好,成了團組織工作開展的落腳點。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方大炭素公司團委把工作落到了實處,成績自然而然的也就擺在了明處。2011年度共青團蘭州市委“五四紅旗團委”、“青年文明號”榮譽稱號﹔2012年度“蘭州市基層團建示范點”﹔2011年度、2012年度公司六個班組獲“蘭州市青年安全示范崗”﹔2011、2012年度共青團蘭州市委“五四紅旗團總支”、“五四紅旗團支部”、“青工創新創效先進集體”﹔ 2013年“甘肅省五四紅旗團委”榮譽稱號﹔2013年,公司焙燒廠品川窯調溫班獲“甘肅省青年文明號” 榮譽稱號﹔2013年,公司壓型廠二車間壓型四班獲“甘肅省青年文明號生產線” 榮譽稱號﹔2013年,公司壓型廠二車間鉗工班獲“甘肅省青工創新創效活動先進集體” 榮譽稱號﹔2013年甘肅省青年文明號負責人李銀芳更是獲得全國“熱愛企業優秀員工稱號”,代表千萬非公企業員工在人民大會堂發言,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
從公司改制之初,團組織活動停滯,靠著團干部們一點點搭建平台,活動初見成效,到今天搞活動已經不再是團組織硬攤派的任務,而成了廣大團員和青年員工們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生活,尋訪過程中,修建公司團總支的吳亞紅和石墨化廠的梁文娟兩位書記,不止一次的提起,現在如果有那麼幾周沒開展活動,員工們都會主動詢問:“書記,咱們啥時候搞點活動啊?”而不論是修建公司,石墨化廠還是焙燒廠,壓型廠等其他團總支,每一位總支書記都在為一件事發愁: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籃球賽、乒乓球賽、野炊、慰問敬老院……幾乎能夠開展的活動都開展過了,如何才能有更多的創新方式被應用到團建工作中去?其實,這個問題,方大炭素公司已經解決很好了。
依托黨建帶團建,因企制宜地確立發展目標,制定工作計劃,靈活開展組織建設。這是十七大以來,對非公企業團建的指導性意見,也是方大炭素公司團建工作的真實寫照。方大炭素公司團委書記賈志剛告訴筆者,第一屆團委班子上任至今,工作陸續開展,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也有不足,未來的工作中,還將繼續創新團建方式,更好的為團員服務,為青年服務,為企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