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小城故事多”系列報道

河南開封:千種風情何須說

羅華 劉紅 申寧 付長超 李東風 王玉興 霍亞平 肖懿木

2016年08月22日16:29    來源:人民網

人民網記者航拍“千種風情看開封”【點擊觀看】

炎炎夏日,站在距河南開封市十幾公裡處的黃河黑崗口段,河水湍急卻馴順地向東奔流。人稱“老開封”、10卷本《文化開封》叢書的主編高樹田指著南邊的土地對記者說,那下面就是開封城,現在的黃河大堤,早已經高高懸在了開封城上。歷朝歷代,開封一次次被洪水吞沒,被泥沙埋藏,但開封人就是不搬走,找到老路再建,成了“城摞城”,自唐宋以降,連城市的中軸線都沒有改變過。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開封,曾是中國古代都城美麗與繁榮的象征。物換星移,歲月如歌,走進開封,改革開放的印記無處不在,舊貌新顏的碰撞熠熠生輝。今日開封,猶如一位久違的新娘款款而來,嫵媚而生動,古典而現代。

千年的美麗掩不住

開封“城摞城”新鄭門遺址   劉紅 

高樹田所說的“城摞城”,現在已經被考古証實。走進開封“城摞城”新鄭門遺址,將近2000平方米的展示區中,清代的雞窩、元代的大缸、宋代的城牆磚出現在同一空間內,令人有穿越之感﹔而在一堵特意留出的關鍵柱上,宋金元明清各個朝代的地層堆積清晰可見,更像是一個巨大的年輪,述說著歷史的滄桑。

新鄭門是北宋東京城外城的四個城門之一。2008年,開封市改造城中村,新鄭門位置正好在城中村內。機會來了,當地的考古工作者想通過挖掘新鄭門遺址為北宋東京城考古找個突破口。在報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后,2009年開始正式發掘。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中原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春迎,曾經是開封市文物工作隊的負責人,直接參與了新鄭門的考古挖掘。他說,“當時,還有很多人懷疑那個地方到底是不是新鄭門。”第一年,首先挖出來幾個清代的民居,但是在民居前面有一條比較主要的道路,道路是一層壓一層的。“看到這個道路,我懸著的那顆心基本上放下了。因為城門中間肯定有道路,而且是一層一層的,從地表1米多深一直到10米多深全部是道路的堆積層,不同年代的路土層層相疊壓,路土清理后還有清晰可見的車轍痕跡。再結合兩邊的城牆,可以斷定那是新鄭門,絕對不會錯。”

考古發掘証明,在今天開封市的地下10余米處有戰國時期魏國國都大梁城,距地面10米左右為唐代的汴州城,約8米處為北宋東京城,約6米處有金代汴京城,5米至6米處是明代開封城,3米深左右建有清代開封城,共包括3座國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鎮。疊壓層次之多、規模之大,被考古學家認為在中國5000年文明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修復后的大梁門馬道    付長超 攝

與“城摞城”密切相關的,就是開封的城牆。開封宋都古城文化產業園區黨工委書記韓滿庫告訴記者,開封現存城牆14.4公裡長,平均高度近10米,為清代道光年間重修,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好的古城垣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已經修復開放了一部分城牆,未來考慮要將全部城牆修復貫通,開放旅游。

考古,讓埋在地下的文物遺址重見天日,整修,讓地上的文物重現光芒。那麼,那些被黃土埋半截的古建筑又該如何保護利用?延慶觀內的主體建筑玉皇閣,是元代大朝元萬壽宮的遺物,已有近800年的歷史,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於屢遭黃河水患,玉皇閣被泥沙淤埋近3米,面臨地下水侵蝕、閣體裂縫擴大、惡化的風險。聰明的開封人想了一個好辦法,從2008年到2010年,當地文物保護部門成功運用坑式靜壓樁托換頂升技術,將閣體整體抬升3.1米,使閣底層重見天日。

下一頁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