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華 劉紅 申寧 付長超 李東風 王玉興 霍亞平 肖懿木
2016年08月22日16:29 來源:人民網
守持厚重的文化底蘊
雖然開封古城被黃河的泥沙埋了一次又一次,但千年的文化底蘊卻越積越厚。文化的傳承,緣於人們的默默堅守。
汴繡傳承人王素花在工作室指導徒弟 霍亞平 攝
“一輩子都忙著穿針引線,現在手還靈活,但是眼睛有點吃力了。”在開封城東郊的一個小街裡,已經82歲的王素花感慨時光的流逝。60多年的語不離繡,手不釋針,讓王素花已然成為汴繡的一個代表性符號。1990年,王素花退休后,在老同事的攛掇下,辦起了“素花宋繡”。2008年,汴繡進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王素花本人也先后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我就是為著汴繡活著,大師就是個名稱,是國家給我的,但最終還得靠你的真本事。我覺得我的擔子很重,要認認真真地把這個技術傳承下去,讓很多人都學會汴繡,我就安心了。”
在離城區22公裡的朱仙鎮,同樣也有一位老人在堅守。張連生老先生一邊轉著手中的刻刀,一邊對記者說:“我刻木版年畫50多年了,家傳6代,祖祖輩輩300多年了。”朱仙鎮的木版年畫,誕生於唐,興於宋,鼎盛於明,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在朱仙鎮,還有幾十家木版年畫作坊。如今,張老先生已經把木版年畫的產業交給兒子打理,他則專心刻版、授徒。張老先生告訴記者,他現在帶著十幾個徒弟,“就在前幾天,還招了一個意大利的美術專業研究生徒弟,現在就住在我家裡。”
傳承6代的朱仙鎮木版年畫藝人張連生在刻版 申寧 攝
開封大梁門城樓上有一個飲食文化博物館,“館主”叫孫潤田,是個七代世居的“老開封”,一輩子在飲食公司工作,編過10本關於開封飲食的書,被當地人稱為開封小吃的“活字典”。2006年,文化部《博物館管理辦法》出台,允許民辦博物館,老孫動了心。當時老孫已經收藏了一些東西,手裡隻有3萬塊錢,找了幾個地方,感覺都不太靠譜。當時文物處的副處長聽說他想辦博物館,就說“你上大梁門吧”,這讓孫潤田驚喜萬分,忙著設計、布展。2007年,博物館建起來了,不僅展出了老孫自己珍藏的歷代酒器、茶具、餐具等實物,以及近代票証、書刊等200多件,還有親戚朋友和老百姓捐的一部分實物。此外,還能看到對中華烹飪鼻祖商代伊尹的考據,對開封老字號民間餐館、民間廚房的還原再現。
上一頁 | 下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