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關於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江蘇經濟比較穩,得益於創新抓得早、抓得實。在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重視科技創新,更加需要理清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建議稿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作為我省產業升級的一大關鍵支撐,強調面向產業的科技創新,強調科技與產業的緊密結合。從背景條件來說,順應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趨勢,瞄准國際領先水平,致力於提升江蘇產業特別是制造業的技術層次和競爭力﹔體現江蘇在國家創新戰略大框架下的分工和特色,與北京、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錯位發展,為提高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做出貢獻﹔立足我省現階段實體經濟發展的實際,發揮科技資源豐富、研發力量雄厚、創新平台較多的綜合優勢,推進產業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在前列。從目標定位來說,通過構建創新水平與國際同步、研發活動與國際融合、體制機制與國際接軌的現代產業科技創新體系,使江蘇成為企業主體創新活力充分釋放、科技基礎設施完善、城市創新功能健全、區域創新協同有序、創新創業活力充分激發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成為重大產業原創性技術成果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策源地,高端人才、高成長性企業和高附加值產業的重要集聚地,在全球產業科技創新格局中躋身先進行列。從實施步驟來說,計劃總體分“三步走”,第一步,經過5年左右努力,到2020年基本形成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框架體系,主要創新指標達到創新型國家中等水平﹔第二步,經過10年左右奮斗,到2025年形成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的核心功能,成為全球產業技術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全面達到或超過全國2025制造業目標,部分創新指標跨入創新型國家先進行列﹔第三步,到2035年左右,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前不久,中辦調研組對我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情況進行了回訪調研,建議授權我省開展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改革試點,授權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參照中關村,探索適合創新一體化的新政策、新機制和新模式。這對於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強溝通對接,細化目標任務,精心組織實施,推動各項試點政策盡快落地見效。
第五,關於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江蘇是制造業大省,制造業是立省之本,如果大而不強,就會成為“泥足巨人”。面對全球產業競爭格局的新調整和搶佔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的新挑戰,江蘇必須前瞻布局、主動應對。在《中國制造2025江蘇行動綱要》中,我們明確通過10年努力建成制造強省。建議稿提出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這是我省產業轉型發展的又一個關鍵支撐,就是要以推進智能制造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為主攻方向,加快建設制造強省,使江蘇制造業發展在中國制造中走在前列,若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達到國內領先、世界先進水平。建議稿對相關工作進行總體部署,並提出具體工作抓手,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企業制造裝備升級計劃,實施企業制造裝備數字化更新換代和改造提升,實現“數控一代”全覆蓋,在此基礎上推動有條件的大中型企業應用智能制造裝備,建設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實現智能生產。另一個是企業互聯網化提升計劃,推動企業生產制造和經營管理關鍵環節互聯網技術應用全覆蓋,大幅提升網絡制造和智能服務水平,特別是提高運用互聯網進行市場營銷的能力。在征求意見過程中,大家對此認識高度一致,認為時機和條件都很好。我們要像前幾年抓大中型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一樣,抓好行動計劃的推進實施,制訂具體工作方案,做到有政策支持,有考核要求,有獎勵措施,力爭盡快取得階段性成果。
第六,關於優化區域生產力布局和城鎮空間布局。生產力布局與城鎮空間布局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前者是經濟內涵,后者是空間載體。建議稿對這兩個布局作了厘清和進一步明確:區域生產力布局上,大的思路一以貫之,就是蘇南提升、蘇中崛起、蘇北振興,同時要全面對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區域發展一體化等重大國家戰略,加快建設沿滬寧線、沿江、沿海、沿東隴海線經濟帶,推進寧鎮揚、錫常泰、(滬)蘇通融合發展,推動淮海經濟區和淮河生態經濟帶規劃建設。需要強調的是,沿海、沿東隴海線地區在新一輪國家區域發展大格局下,地位作用進一步凸顯,發展機遇多重疊加,“十三五”時期要擺上更加重要位置,加大支持推動力度,加快振興崛起步伐,更好發揮拉動蘇北發展的增長極、增長帶作用。城鎮空間布局上,建議稿提出,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推進新型城鎮化,充分發揮南京、徐州、蘇錫常都市圈區域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建設沿江城市帶、沿海和沿東隴海線城鎮軸,充分發揮沿運河城鎮的文化、生態、旅游功能,合作共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這與我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和生產力布局是銜接一致的,有利於促進人口、產業、要素集約集聚,以空間布局優化支撐區域協調發展。
衡量城鎮化的健康程度,一個重要指標是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全國的目標是2020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需轉戶1億人左右,年均提高1.3個百分點。根據我省《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發展一體化規劃(2014-2020年)》,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2%,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67%左右。按2013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57.1%測算,年均需提高1.4個百分點,累計轉戶800萬人左右、佔全國8%。這是全面小康惠及更多人口的內在要求,也體現了對全國城鎮化發展的責任和貢獻。江蘇是全國新型城鎮化試點省份,蘇州是城鄉發展一體化試點地區,我們要抓住機遇、先行先試、積極探索,在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創新上取得更大突破、積累更多經驗。同時要看到,江蘇城鎮化發展到這樣的水平,蘇南一些地區出現了逆城市化現象,在城鎮化進程中,要尊重群眾意願,堅持因地制宜,注重分類指導,積極穩妥推進。
第七,關於推進新一輪脫貧幫扶工作。建議稿明確在鞏固脫貧奔小康成果的基礎上,實施低收入農戶和經濟薄弱村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這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必須下大力氣補齊。我國現行脫貧標准是農民年人均純收入按2010年不變價計算為2300元,2014年按現價為2800元,按照這個標准,全國還有7000萬農村貧困人口,到2020年全國脫貧標准約為人均4000元。江蘇扶貧標准高於全國,脫貧步伐快於全國,按照我省脫貧奔小康工程的部署,全省今年40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將全部脫貧,“十三五”時期重點是解決相對貧困問題。建議稿明確了“標准再提高、重點再聚焦、內涵再拓展、底線再織牢”的基本思路。主要考慮是,按照“兩個6%”確定扶貧對象,即6%左右的鄉村人口確定為相對貧困人口、6%左右的行政村確定為發展能力最薄弱村,主要聚焦蘇北重點縣(區)和集中連片地區。對蘇中、蘇南一些地區的低收入農戶和經濟薄弱村,也要給予關注。中央提出到2020年貧困縣全部摘帽,我省確定的重點縣(區)和集中連片地區,要提前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各級黨委政府要按照中央即將召開的扶貧開發工作會議要求,增強緊迫感和主動性,強化扶貧開發工作領導責任制,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切實做到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及時有效解決返貧問題,確保貧困人口脫貧底線兜得住、成果過得硬。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