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世界筑路史上的壯舉——60年前的12月25日,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車。穿越世界屋脊的兩條公路,宛如潔白的哈達,將雪域高原與內地緊密連結在一起。
這是用鮮血和生命鋪筑的天路——全長4360公裡的公路沿線,長眠著為修路獻出生命的3000多位烈士。
這是助推雪域高原走出貧窮的康庄大道——60年來,川藏、青藏公路成為民族團結之路、文明進步之路、各族同胞共同發展之路。
鋪下的是道路,樹立的是豐碑。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有力部署下,西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向世界屋脊的幸福大道越走越寬廣。
從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到拉薩貢嘎機場、青藏鐵路,如座座豐碑,將黨和政府及全國人民對西藏交通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親切關懷和有力支持,矗立在世界屋脊上
沐浴著高原的金色陽光,拉薩河畔的川藏青藏公路紀念碑熠熠生輝。碑文開首寫道:“建國之初,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增進民族團結,建設西南邊疆,中央授命解放西藏,修筑川藏、青藏公路。”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當日,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給毛澤東和朱德發來電報,表示“擁護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期望西藏早日解放”。
毛澤東和朱德回復:“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必能滿足西藏人民的這個願望。”
但是,西藏與內地之間,隻有千百年來騾馬、牦牛踏出來的古道可走。
1950年1月2日,毛澤東給彭德懷、鄧小平等發去電報,要求“應當爭取於今年5月中旬開始向西藏進軍”。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協議在北京簽字。兩天后,毛澤東發出進軍西藏的訓令。針對進軍西藏最大的困難是交通和補給的實際,毛澤東號召進藏部隊“一面進軍、一面修路”。
朱德25日為進藏部隊發布《進軍西藏,鞏固國防》的命令:“不怕困難,不怕險阻,管你崇山峻嶺,雪山草地,我們可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沒有人民解放軍通不過的道路。”
10多萬筑路大軍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臥冰雪,斗嚴寒,以簡陋的施工機具,在沒有路的青藏高原上,修通了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創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跡。
一窮二白的新中國,中央政府咬牙籌措資金,川藏公路成為當時投入最大的一條公路。
兩條公路將通車拉薩的消息傳到中南海,毛澤東欣然題寫了“慶賀康藏青藏兩公路的通車,鞏固各族人民的團結,建設祖國”的賀詞。
1955年,國家撤銷了西康省的行政區劃,將其大部分地區劃入四川省,康藏公路從此被稱為川藏公路。
在黨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決策下,繼“兩路”通車后,雪域高原上又相繼打通了西藏連接雲南、新疆的國道主干線,修筑了區內省道和縣鄉公路,初步建立了西藏現代交通運輸體系。
歲月流逝,難以抹去深情關懷的印記。
早在西藏和平解放初期,鄧小平就領導了進軍西藏的各項工作,為進藏部隊確定了“政治重於軍事,補給重於戰斗”“必須解決補給之公路”的原則。
1983年夏,西藏自治區黨委向鄧小平匯報工作時,小平同志不僅談起青藏公路鋪設柏油路的情況,還對青藏鐵路建設作出指示。黨中央1980年、1984年相繼召開兩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明確從西藏實際出發,“國家直接投資項目、中央政府財政補貼、全國人民對口支援”西藏,形成了全方位支援西藏建設的新格局。
光陰荏苒,關懷依舊。
1990年7月,江澤民同志到西藏考察,對西藏交通建設作出明確指示:“公路運輸是西藏經濟的命脈,根據西藏目前的情況,交通運輸仍以公路運輸為主,積極發展航空運輸。在公路建設方面,重點要加強現有公路的整治、養護和管理,在保証通車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公路的等級。”
黨中央相繼召開了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中央確定的重點項目中,對西藏交通建設的投資力度逐年加大,支持西藏交通建設全面提速。
歷史的車輪駛入21世紀,黨中央對西藏的關懷情意更濃。
2001年,論証了幾十年的青藏鐵路工程正式開工。在青藏鐵路南山口施工段現場,胡錦濤同志滿懷深情地對大家說,在世界屋脊上修筑一條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是人類鐵路建設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壯舉。我們要努力把青藏鐵路建設成一流高原鐵路,在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書寫西部騰飛、民族振興的壯麗篇章。
一系列惠民利民政策落地雪域高原:國務院確定西藏“十一五”建設項目180個,其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重頭。2010年年初,黨中央又召開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對推進西藏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作出了全面部署。
歲月更替,深情如昨。
2011年7月17日,拉薩至貢嘎機場高速公路舉行通車典禮,這是西藏的第一條高等級公路,將拉薩市區到貢嘎機場的行車時間縮短了半個小時。前來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慶祝活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中央代表團團長習近平,率代表團全體成員出席典禮,並為公路通車剪彩。
2011年7月19日,雪域高原一片歡騰。習近平同志在拉薩與各族干部群眾共同慶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面對歡慶的人群,習近平堅定地說:“加快發展,是解決西藏所有問題的關鍵。”習近平還來到林芝縣八一鎮巴吉村,走進村民家中,看望慰問村民,希望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甜。
這是情意殷殷的關懷,也是著眼長遠的要求——在川藏、青藏公路通車6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作出重要批示:60年來,在建設和養護公路的過程中,形成和發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新形勢下,要繼續弘揚“兩路”精神,養好兩路,保障暢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終成為民族團結之路、西藏文明進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喜馬拉雅山聳立雲端,雅魯藏布江奔流不息。歷經60多年歲月洗禮,黨中央對西藏的深情關懷始終如一,引領西藏人民和全國人民共同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到“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雪域高原上凝練出的“兩路”精神,高揚著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的理想和信念
9月22日,拉薩河畔,川藏青藏公路紀念碑前,新華社“同走進藏路”採訪團的記者們獻上花籃,低首鞠躬。
兩條公路沿線,有1300多座烈士墓和300多座無名烈士墓。
1950年3月4日,18軍在四川樂山舉行了進軍西藏誓師大會。這支淮海戰役的英雄部隊,此時領到的武器是鐵錘、鋼钎和十字鎬。官兵們用繩索拴著身子在懸崖峭壁上鑿石開路,冰河架橋,翻越二郎山、雀兒山等l4座大山,跨越大渡河、怒江等天險激流,橫穿8條地質斷裂帶,工程之艱險,世界公路交通史上少見。
1954年2月,中央軍委同意修筑青藏公路。5月,慕生忠將軍帶領1200多名駝工,在格爾木南昆侖山下艾芨裡溝破土動工修筑青藏公路,翻越昆侖山、唐古拉山兩大山系,平均海拔4500米,空氣中的含氧量不足海平面一半。
雪山見証,這是兩條用鮮血和生命鋪筑的天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是空洞口號,而是筑路大軍們用血肉寫在高原上的誓言。
西藏達馬拉山下昌都縣妥壩鄉的晉美巴頓老人,至今回憶起來仍眼含淚水:1951年冬天,18軍在山頂上爆破土石時,兩個小戰士當場犧牲,遺體安葬在妥壩鄉政府背后的一個小山坡上。
原18軍汽車十六團駕駛員高文虎至今記得那十幾雙目光:在矮拉山以西的便道上,十幾個筑路戰士看著運送大米的汽車,懇求道:“同志,給我們留下一袋吧。”“對不起,前面的同志更需要啊。”一聽到“前面的同志”,幾名戰士沉默了,那裡的筑路部隊更多,離供應點路程更遠,缺糧的日子也就更長。
石永貴老人曾經參與青藏公路的修筑。在可可西裡修路時,氣壓低和缺氧,令很多人流鼻血、呼吸困難。一天晚上,石永貴在帳篷裡睡覺時,聽到和他頂頭睡的喬振武嘴裡發出奇怪的聲音,一看喬振武嘴裡直冒鮮血,他就這樣永遠留在了青藏公路上。
任時光流逝,筑路大軍留下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與日月同輝,昭示著后人。在改造、整治和養護“兩路”的60年裡,一代代交通人在雪域高原上續寫著新的傳奇。
兩條公路的暢通,蘊含著交通科學家們的生命付出。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學公路學院的博士生導師胡長順教授就是典型代表。
1972年,中央決定改建青藏公路並鋪筑瀝青路面。凍土隨著氣溫的變化而變化,導致公路路基和路面塌陷、下沉、變形、破裂,這是在世界公路史上沒有解決的難題。胡長順一生致力於青藏公路凍土地區公路修筑技術的研究,和團隊研究開發多年凍土地區公路修筑成套技術。2003年8月13日,胡長順在青藏公路上進行研究時,遭遇車禍遇難,年僅48歲。
“兩路”的全年全線暢通裡,凝聚著養路工人們“人在路上,路在心上”的追求。即使在人跡罕至的“生命禁區”裡,道班工人們仍常年堅守著山上的公路。
青藏線上109道班因駐地海拔5231米,被稱為“天下第一”道班,贏得了無數過往司機的敬意:38名職工守護著青藏公路唐古拉山口附近40公裡的青藏公路,天天工作在風霜雨雪中。交通運輸部副部長馮正霖曾經想把這個道班撤下來,但道班工人們不同意。工區長巴布說:“這條路聯系著漢藏民族的感情,我們在海拔最高的地方養護公路,就是在維護這種感情。”
川藏線上海拔最高的道班——雀兒山道班,第16任班長、藏族人陳德華曾經跳進齊腰深的雪裡,以自己的身軀做路標,指揮推雪機推出一條平整的路面,人凍得全身紫烏,暈倒過去。
這樣的英雄,在兩條路上,還有很多。
武警交通第三支隊機修中隊原推土機操作手梁明偉,2000年8月,在執行川藏公路冷曲河段搶險保通任務時不幸犧牲。
15次險些被雪崩埋沒,27次險些被飛石砸中,依然無懼無畏。武警交通第二支隊六中隊中隊長張豪奮戰在川藏線最危險路段,在執行任務時多次搶救負傷群眾,被西藏自治區表彰為“擁政愛民模范”。
如今,川藏公路分為南北兩線,南線屬318國道,由成都經雅安、昌都、林芝至拉薩,全長2149公裡﹔北線屬317國道,全長2412公裡。青藏公路起自西寧,經格爾木、昆侖山口、唐古拉山口、當雄至拉薩,全長1937公裡。
相關專題 |
· 2014·網絡媒體“兩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