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特稿·依法治國·法律人的思考

讓法治成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專家學者談法治精神的培養

2014年10月23日09:2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讓法治成為生活方式和共同信仰

信訪改革,從信“訪”到信“法”

一場車禍,讓山西晉中小伙張彬(化名)身受重傷。由於對賠償不滿意,張彬的母親天天到黨政部門上訪,就是不去法院打官司,幾年下來毫無進展。

談起“信訪不信法”現象,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創始人岳成直呼:“這是一種頑疾。”

“我在代理案件時碰到過,法院判決已經生效了,一方當事人不滿意,不是依法申訴,而是不斷地去黨政機關上訪。有的地方為了維護穩定,在沒有法律依據的情況下採取各種安撫措施,甚至要求法院必須按上訪人員的意願來改判。長此以往就會形成‘誰鬧誰有理,誰鬧誰得便宜’的局面,消解法律權威,使人們的法治觀念更加淡薄。”岳成說。

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涉法涉訴信訪改革是一場“重頭戲”,既涉及廣大群眾合法權益的保護,又直接反映行政、司法機關依法辦事的能力。

2014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文件,明確要求實行訴訟與信訪分離制度,把涉法涉訴信訪事項納入法治軌道解決﹔9月,中央政法委印發三個配套文件,推動建立健全導入、糾錯、退出機制,進一步破解入口不順、程序空轉、出口不暢等難題。

隨著改革的推進,2014年5月,晉中市積案清理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工作人員、援助律師對張彬的母親開展了釋法說理工作,考慮到其家庭的困難,法院還為她減免了部分訴訟費用。最終,這位倔強的老太太選擇了通過法律途徑尋求救濟。

來自中央政法委的數據顯示,2013年各地政法機關登記涉法涉訴信訪上升38.5%﹔2014年前7個月,中央政法機關接待群眾來訪同比上升7.1%,“信訪不信法”的局面初步得到扭轉,“棄訪轉法”的良好勢頭正在形成。

岳成告訴記者:“事實証明,法律才是維護公民合法權益最有效的武器,法律問題也隻能通過法律來解決。希望四中全會能在提高公民法治觀念、使法律成為糾紛解決的基本方式等方面多出新舉措。”

“執行風暴”,培育法治精神需要剛性約束

9月29日,江蘇南京,乘地鐵出行的市民們發現一件新鮮事:地鐵站台裡的大屏幕上,不時蹦出一條法律“老賴”的信息,不僅列出了姓名、身份和大幅照片,還寫明了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決的事實。一個個被曝光的法律“老賴”,吸引了往來行人圍觀。

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負責人介紹,這次晒“老賴”活動暫定為期3個月,地鐵和公交車上每天循環播放16次,每次播放10個人的信息,每10天更換一次。

2013年7月,隨著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於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全國各級法院陸續開始了晒“老賴”的行動。在無錫,法院通過商場大屏幕及公交移動電視晒出“老賴”信息后,短短一個月就有20多人主動履行近2000萬元﹔在河南,全省有數千人登上老賴“黑名單”,其中一部分還被追究刑事責任……進入2014年,曝光行動升級為懲戒,經多部門信息聯網,“老賴”們在坐飛機、坐高鐵、申請貸款、辦信用卡等方方面面都受到嚴格限制。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王亞新表示:“2013年全國法院受案量已有1400多萬件,但與此同時,大量生效判決得不到執行、成為一紙空文。‘訴訟爆炸’與‘執行難’同時存在,是轉型中的中國社會特有的現象,說明公民的法治觀念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法院系統掀起‘執行風暴’一年多來,‘執行難’問題開始緩解。實際上大部分‘老賴’是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的,就是覺得法律治不了我。這說明,培育法治精神不能僅靠宣傳和倡導,還要靠剛性的約束措施和信息化手段,形成威懾力。這對全社會也是一種引導。”王亞新說。

長期研究司法制度的王亞新強調:“還要看到,我們用短短幾十年時間走過了別的國家上百年的歷程,法治觀念要跟上發展的速度,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記者 王逸吟 梁捷 靳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袁璐、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