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了對蒙古為期2天的國事訪問。十八大以來,中國國家領導人出訪足跡近到印度、巴基斯坦、韓國等亞洲鄰國,遠達非洲、拉丁美洲。國家領導人出訪日程由誰安排?出訪國家由誰敲定?出訪有哪些規矩?前期如何籌備等問題都有何講究?記者專訪外交部禮賓司前代司長、中國駐斯洛文尼亞共和國首任大使魯培新,揭秘領導人出訪的安排和前期准備工作。
1領導人出訪有幾種方式?
視重視程度選擇國家獨訪
魯培新介紹,國家主席是國家元首,出訪大多是兩國之間的合作交流,屬於國事訪問。總理是政府首腦,出訪是兩國或多國政府間的合作交流,屬於正式訪問。國家主席訪問規格相對較高,總理出訪會更傾向於解決具體業務問題。
魯培新說,國家領導人出訪,一般可分單獨訪問、集中訪問和順便到訪。其中,鄰國距離較近,往返方便,會選擇單獨出訪一個國家,有時也會根據重視程度考慮單獨出訪,像蒙古、韓國都屬於單獨出訪。
再比如東南亞國家、非洲國家、拉美地區國家眾多,且都在一個區域內,一般都會通盤考慮,有選擇性地一起訪問。
“此外,為了節省時間,在參加一個國際會議外也會順訪周邊國家,前提是根據兩國關系情況而定,這是一種新的訪問形式。”魯培新說。
“我們國家有規定,日期不能太長,由於領導人事務繁重,訪問期間要簽署哪些協議,這些都需要事先談妥做好准備,領導人出訪時直接簽署重要文件和協議。”魯培新說。
2出訪國家選擇如何安排?
訪問不同國家要考慮頻率
魯培新介紹,每年年底外交部都要針對第二年國家領導人出訪的計劃安排進行研究,根據國際地區形勢發展以及兩國關系發展情況,外交部各個地區司先提出具體建議和想法。
“擬訪問哪幾個國家。這當中要考慮訪問不同國家的頻率,兩國關系如何,兩國間有哪些重大事情需要領導人會晤,從整個國際形勢和國家戰略來看需要去哪裡出訪,此外還要考慮有哪些主席或者總理必須參加的國際會議。”魯培新說。
隨后,外交部給中央提交一個關於明年國家領導人出訪安排的報告,包括主席和總理的出訪,再結合明年有哪些國家會議進行通盤考慮,形成一個基本輪廓。經中央批准,根據訪問需要開始逐步落實出訪具體行程。
魯培新介紹,訪問國家確認后,來訪國家提出訪問要求,東道國結合雙邊關系情況給予答復並安排時間,這個由地區司和禮賓司一起協商解決,統一由禮賓司平衡,並和出訪國家進行商討,提出具體日期。如果這個時間雙方都無重大安排,就可以最終確認。
3途中路過他國有何講究?
坐一坐聊一下或發個電報
去年5月31日習近平主席出訪拉美國家,路途遙遠,中間飛機需要加油。“可能在某一個國家的島上加油,休息兩三個小時,繼續飛走”,魯培新介紹,這屬於過境,一般所在島國的州長會前來機場迎接,雙方坐一坐,聊一下,有時也會多停留一些時間,根據訪問國家的需要而定。
以前國家領導人出訪的專機經過第三國上空時,會向其領導人發致敬電,“完全一種禮節性的,表示一種敬意”。
此外,有領導人出訪,專機若往西邊飛,飛過喀喇昆侖山口時,會給地面發慰問電,告知正在去往哪裡的途中,並向駐守邊防的戰士表示慰問。專機一路飛行,經過多國領空,這就需要提前照會這些國家,從而讓領導人出訪時一路綠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