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從蘆山地震到魯甸地震,專家點評謠言應對進步

求証·特別報道:災區的謠言為什麼少了

記者  馬  龍  呂毅品  人民網記者  賈  玥

2014年08月14日09: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打謠行動見效

公眾網絡素養提升,理性網友參與辨謠圍剿

“除了媒體和有關方面針對魯甸地震中的謠言預防得力、辟謠及時外,公眾也在微博、微信上積極轉發辟謠信息,這體現了公眾辨謠素質的提高和社會責任感的增強。”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王君超說。

“謠言一出頭即受到網民和媒體的‘圍剿’,這是當前一道亮麗的景觀。”劉瑞生認為,謠言已成人人喊打的“過街鼠”,這和多次突發事件中公眾不斷提高免疫力、警惕性有關。“渾水煮面”事件就體現了大家對謠言的警惕。張志安也認為,公眾的網絡素養在逐步提升,不少網友對網上爆料信息不再偏聽偏信,而是養成了驗証核實的習慣。

“這種警惕性的提高與近年來的網絡空間治理,尤其是去年以來的網絡謠言治理專項行動密不可分。”齊思慧說。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方延明也認為,政府不斷加大信息公開,加上最近幾年對造謠傳謠的有力打擊,打謠治謠已收到明顯效果。

“除了應對網絡的素養有所提升,大家對自然災害的知識更豐富,認識也更客觀。”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喬新生認為,汶川大地震之后,我們關於自然災害的報道已非常充分,這在無形之中壓縮了謠言產生和傳播的空間。

防謠再進一步

完善機制、持續宣傳,營造人人抵制謠言的積極氛圍

此次魯甸地震輿情的一個特點,是此前出現過的謠言和造謠手段再次出現,對此,專家們怎麼看?

王穎吉認為,謠言本身就是具有重復性的,許多謠言,比如“日本向中國輸入一批核污染海鮮”“小龍蝦重金屬超標”等等,都一直屢禁不絕。這些實際上是公眾對某些問題的重視或信息不透明造成的猜測懷疑。要想解決這種謠言重復傳播問題,最直接地便是要保障信息公開,更為根本的則是解決公眾關心的問題,打消公眾心中的疑慮。

劉瑞生認為,在傳播渠道極為多樣、人人皆是傳播者的微傳播新媒體時代,我們要營造人人抵制謠言的積極氛圍。

張志安表示,謠言的類型很多,不僅會在突發事件發生時產生,平時關於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季節性謠言也一輪接一輪,因此防謠之路不能鬆懈。

今后如何應對謠言?“一是政府和新聞媒體要利用好平台,二是持續宣傳,讓公眾進一步提高鑒別能力。”張志安表示,應進一步利用好和完善好現有的謠言鑒定和澄清機制,比如政府擁有自媒體平台,可第一時間發出權威聲音,比過去隻召開發布會再請傳統媒體跟進報道的做法有效率。此外,新聞媒體組織的辟謠聯盟,在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間形成聯動,將公信力和時效性做結合,大力扼殺謠言生存的空間。

王穎吉表示,具體來說,政府要做好信息公開工作、完善日常輿情監測與分析機制、建立完善問責制度與法律教育以及追究承接機制,傳媒機構要堅守社會責任、提高業務素質和媒介公信力,公民要加強媒介素養和法律道德意識、加強心理建設和公民意識等,非政府組織則要配合政府應急處理工作、利用自身優勢積極參與應急處置、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以提高公眾對社會風險正確認識的能力。

(李遠哲參與採寫 欄目統籌:胡安琪)

《 人民日報 》( 2014年08月14日 04 版)

上一頁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