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官兵,深情厚意:上海島下連隊,幫助基層官兵解憂難
1987年7月20日,廈門大嶝島上,烈日炎炎,一群熟悉的身影再次出現。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習近平和市直有關部門同志一起上哨位、走坑道、進軍營……汗水洒遍大嶝營區的每個角落。
基層至上、士兵第一,把官兵的冷暖放在心上。
每當回憶起2002年的春節,省武警總隊福州支隊戰勤科科長楊軍都十分激動。
“那年1月,我被分配到省武警總隊省政府中隊當見習排長。2月9日,習近平省長就來慰問我們了。”楊軍清楚地記得,習省長到部隊以后,不是進會議室開會,而是直接進班進排,看望官兵戰士生活起居的地方。
“晚上會不會冷?棉被會不會太薄?夏天有沒有挂蚊帳?”楊軍回憶道,習省長在營房內一邊摸著士兵們蓋的被子,一邊關切詢問大家的生活情況。
接著,習近平又來到伙房,發現炒菜的油煙排不出去,官兵們隻能在煙氣中吃飯,就餐環境很不好,他當即表示,要配備一個一樓到四樓的煙囪,徹底解決排氣系統老化的問題。
楊軍說,那個冬日,習近平細致入微的關懷猶如一股暖陽照進了每個官兵的心頭。
傾心盡力,為部隊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
1991年5月17日,73121部隊剛從連江搬遷至福州市區,百業待興。當晚,習近平率領福州市五套班子,12個局30多人冒雨到部隊營區現場辦公。
“在帳篷內,習近平同志與相關領導當場研究,拍板解決300多個家屬子女戶口進福州的問題。”73121部隊原政委馬躍征說,半年之內,隨軍家屬子女全部在福州落戶,隨軍子女也陸續通過轉學或者寄讀的方式到福州市的優質中小學就讀,“干部戰士們的后顧之憂解決了,大家就更安心服役了”。
福建是著名革命老區、人民軍隊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雙擁工作歷史悠久、根基深厚。在革命戰爭年代,上杭縣才溪鄉成為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擁軍愛民模范鄉”。在新時期,福建人民弘揚光榮傳統,推動雙擁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
主政寧德、福州期間,習近平兼任軍分區黨委第一書記。他對雙擁工作的重視、支持,深得當地駐軍官兵的稱贊。擔任福州市委書記時,他還被評為全省26名擁軍優屬模范之一。
在福州工作期間,習近平強調,雙擁工作是一項廣大軍民長期參與的社會實踐,必須走制度化、規范化的道路。
上世紀90年代,福州市探索出了政策擁軍、物資擁軍、科技擁軍、服務擁軍等一系列長效做法,並出台了《關於在農村全面開展義務兵養老保險工作的通知》、《福州市〈軍人撫恤優待條例〉細則》等政策法規,切實維護軍人合法權益,保証各項優撫安置政策落到實處。
正是有了習近平的直接推動,正是有了他打下的良好基礎,1992年1月至今,福州市已連續七次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當時,駐榕部隊廣大官兵都親切地稱贊習近平是“擁軍書記”。
到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后,習近平親任省雙擁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他身體力行、以上率下、示范帶動,我省雙擁工作持續推進,佳績不斷。
1996年11月29日,《福建省擁軍優屬若干規定》由福建省人大常委會頒布並實施。這是全國第一部雙擁工作地方性法規,對福建省擁軍優屬工作、對促進國防建設起了重要作用。近年來,福建省陸續出台優撫安置、涉軍維權、征兵工作、交通戰備等方面的法規,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擁軍優屬政策法規體系。
為了改善駐軍生活條件,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以來,省委和省政府每年都把為部隊辦實事列入為民辦實事的內容,積極支持部隊發展農副業生產。1994年至今,幫助駐閩部隊開展“三個一好”(現為“四個一好”)活動(即一個好食堂,一個好菜地,一個好飲水,一個好豬圈),先后幫助扶持約2200多個基層連隊建設“三個一好”“四個一好”項目,幫助扶持軍師級部隊建設120多個“兩基地、一中心”(副食品基地、培訓基地及生產生活服務中心)項目,改善了部隊生產生活設施,增加了有效供給,提高了部隊官兵生活水平。
薪火相傳,共創輝煌。目前,福建成為全國唯一連續三屆所有設區市被評為“全國雙擁模范城”的“滿堂紅”省份。
當下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正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這個夢想是強國夢,也是強軍夢。沒有一個鞏固的國防,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實現中國夢就沒有保障。
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強軍目標,高瞻遠矚,思想深邃,引領國防和軍隊建設實現新跨越。
萬眾一心筑長城,人民永遠是靠山。
當前,福建軍民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推動福建改革開放、科學發展,在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偉大征程中描繪新的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
![]() |
相關專題 |
· 習近平活動報道專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