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走進北京廣濟寺:

走進寺觀教堂①:廣大善信的精神家園

嚴 冰 魏文秀 葉 子 裴遜琦

2014年06月05日08: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方丈欣然為我們題詞
  裴遜琦攝

浴佛節當日前來廣濟寺浴佛的善眾
  裴遜琦攝

天王殿與鐘鼓樓
  凌海成攝

大雄殿
  凌海成攝

方丈向本報記者介紹情況
  裴遜琦攝

 

開欄的話

中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並存的局面。中國公民可以自由地選擇、表達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各宗教積極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進一步體現了愛國愛教、團結進步、服務社會、和諧包容等鮮明特點。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現有各種宗教信徒1億多人,宗教活動場所約14萬處,宗教教職人員約36萬人,宗教團體5500多個。

為幫助讀者全面、系統、透徹地了解中國的宗教活動場所,去年,本報開辟了“走進寺觀教堂”專版,對16個具有代表性的寺觀教堂和民間信仰活動場所進行了系列獨家深入採訪。從今日起,本報將繼續刊出“走進寺觀教堂”專版,向讀者介紹中國五大宗教的一些代表性宗教活動場所的發展情況,展示寺觀教堂異彩紛呈的風貌和中國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現狀,以饗讀者。

(葉曉楠)

探訪首剎:

門有古槐,庭無亂石,

秋宜明月,春則和風

今年3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講到:“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以及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

寺院作為佛教文化的物化形式,不僅僅是出家僧人修行的道場,還肩負有傳播佛法、教化民眾的功能。寺院中宏偉的殿堂、庄嚴的佛像,乃至其中無形的宗教精神,無不與世俗社會密切相關。因此,寺院是我國社會歷史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在農歷四月初八第2638個佛誕日到來之際,本報走進北京廣濟寺,探訪這座隱於鬧市之中的古剎。

來到北京西城區阜成門內大街25號,一座青磚砌成的山門將寺內與寺外分隔成兩個世界——喧囂的塵世與清修的空門。隻見山門石額上刻著“敕建弘慈廣濟寺”七個金字。這裡就是北京著名的“內八剎”之一——廣濟寺。

1953年,中國佛教協會在此成立。廣濟寺成為全國佛教活動的中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國內外佛教界享有崇高聲望和廣泛影響。

當我們邁進山門,車流聲、往來人聲都漸漸從耳邊消失了。熙熙攘攘的紛繁世界被隔絕在身后,眼前隻見敞闊的院子由青磚墁地。淡淡的槐花香彌漫在空氣裡,帶著一絲甜味,讓人心緒平靜下來。

一位居士正在打掃庭院,沙沙的掃地聲給寧靜的寺院染上一層神秘的色彩。要想穿過這一層神秘、真正了解廣濟寺,一定要請教寺院主人。於是,我們便按照原計劃拜見廣濟寺方丈演覺法師。

原以為拜見方丈必定得費一番周折,沒想到方丈很樂意地接受了我們的請求,答應“帶我們在寺中各處轉一轉”。

方丈腳步輕快,一邊走一邊向我們介紹:“廣濟寺最早建於金,明成化二年(1466年)重建,分東、西、中三路。現在我們看到的廣濟寺隻保留了明代設計的中路建筑,順次是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殿、圓通殿和多寶殿。”

大雄殿是一座佛寺最核心的建筑。我們入得寺中恰巧看見大殿前搭著腳手架,便向方丈詢問其中緣故。方丈告訴我們,由於年代久遠等原因,寺中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漏雨、牆體傾斜等問題,所以這段時間正在進行全面搶修,預計到明年才能全部完工。

眼前的大雄殿覆著黃色琉璃瓦,殿脊有香水海,由水、蓮花和一個梵字構成,寓意永恆世界、不生不死,顯示著敕建寺院的皇家氣派。院子空明寂靜,偶爾聽到一聲“阿彌陀佛”,是寺中僧侶和居士互道問候。一排排繡著蓮花的拜墊已經整齊排列在大雄殿前的院子裡,陽光透過樹葉洒落在蓮花瓣上。

廣濟寺是一座文化藝術和建筑藝術的博物館,寺中供奉著不少明清時期的佛像,以及明代刊印的《大藏經》等珍貴文物。

來到多寶殿,演覺法師帶我們參觀了寺中收藏的尼泊爾、印度、日本、斯裡蘭卡、美國等國家和地區佛教界來訪人士贈送的珍貴禮品。這些藝術珍寶的日常維護和修復工作都需要花費大量心血和精力。

早在1996年,本報曾就廣濟寺《勝果妙音圖》的修復進行過報道。《勝果妙音圖》是清乾隆九年(1744年)著名畫師傅雯用手指為皇太后所繪賀壽之作。為了修復這幅珍貴的巨幅指畫,廣濟寺當時嘗試了古法修復、數字化復制等多種工藝。從1996年盛夏開始,至當年深秋,歷時4個半月《勝果妙音圖》方修復完成。

演覺法師邀請我們,農歷四月初八可再來寺中。這一日是佛教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浴佛節,也就是佛誕日,廣濟寺將舉行盛大的浴佛儀式。

下一頁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