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走進北京廣濟寺:

走進寺觀教堂①:廣大善信的精神家園

嚴 冰 魏文秀 葉 子 裴遜琦

2014年06月05日08: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觀浴佛節:

灌沐如來,洗滌煩惱,祈禱吉祥,世界和平

應方丈邀請,農歷四月初八,我們如約再次來到廣濟寺。

早上5點天剛剛亮時,在廣濟寺山門外已經可以看到善信在排隊等候。為了趕來廣濟寺做義工,家住通州的劉淑蘭大姐轉了4趟公交,終於在早上6點鐘趕到寺裡。劉大姐告訴我們,還有住在更遠地方的義工,他們盡管知道寺院沒有條件為他們提供住宿,也還是提前一天趕來了。

山門開啟,人流從天王殿兩側延伸到第二進院,繼續向前,匯聚成兩隻巨大的手臂,將大雄殿護持起來。隻見一隊僧人護送一尊銅鑄太子像緩緩進入大雄殿。數千善眾齊齊雙手合十,同寺中法師一同唱贊。浴佛節儀式正式開始,一時間鐘鼓齊鳴。

不同文化層次、不同社會背景的慕道者,或皈依或沒有皈依,在同一時間,向著同一個方向雙手合十,誦經禱祝。佛旗和國旗掩映在古槐茂盛的枝葉中,仿佛一切世間嘈雜都在庄嚴肅穆的誦佛聲中被消融。

等到太陽已經轉到了身后,我們終於進到大雄殿中,此時雙腿已經站得麻木了。隻見一尊釋迦牟尼佛太子像被安奉在半米高的鮮花台上。身邊護法雙手遞上一隻銅匙,我們學著之前的浴佛者,念一聲佛號,用雙手將銅匙接過,然后舀滿一勺帶有玫瑰花瓣的香水,從太子像頭頂慢慢淋下。

“南無釋迦牟尼佛!”在走出大雄殿時,筆者忍不住在心中又默誦一次。

演覺法師說,佛法是教人覺悟的學問,導人向善不分人種、性別、年齡,不分階層,不分知識與非知識,不同學識、不同背景的善信將通過不同的途徑領悟佛的教誨。

“佛教導人要‘舍得’,舍得出力才能有力,出小力得大力。”這是付居士所理解的佛法要義。付居士負責搬運和向善眾分發礦泉水,從儀式開始到結束近8個小時,他一直沒停手。

“佛教是教你了脫生死輪回。”道出這番感悟的是一名20多歲的女生,短發,中性打扮,在央視紀錄片頻道工作。她說因為自己親手養大的狗狗離開人世而第一次對生死有所體悟,也是正是基於這個因緣她皈依了佛教。

“佛教就是教導我們為國家、為社會、為眾生奉獻。”一位中日友好醫院的退休醫生朱居士組織同事來廣濟寺義診,這是他理解的佛教。參加義診的醫生中,有好些並不是佛教徒。他們說,自己“就是來做好事兒”。浴佛節這天,朱居士和他的同事們一共組織了3支醫療隊伍,在3家寺院搭起臨時醫務室,為來客提供方便。

浴佛節這天,廣濟寺共接待善信約1.5萬人次。這個數字意味著,前來寺院的人們從開始排隊到進入大雄殿浴佛,平均要花費5個多小時。為了引導人群,寺院用繩子拉起了簡易隔離帶,在天王殿和大雄殿前的院子裡盤繞出一個迂回曲折的“迷宮”。而在平時,一個成年人從山門走到大雄殿用不了2分鐘。

廣濟寺簡介:

北京著名古寺之一。始建於金代,明代天順年間重建。寺坐北朝南,建筑布局分東、中、西三路。中路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殿、圓通殿、多寶殿和舍利閣。西路有講堂、懷遠堂、三學堂等。東路有客堂、雲水堂、五觀堂等。寺內保存有明代黃檀木雕三世佛及銅鑄十八羅漢造像、明版《大藏經》、乾隆年間巨幅手指畫及寶鼎等文物。現為中國佛教協會所在地。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聆聽佛法:

常懷感恩,回報社會,無我利他,普度眾生

浴佛節次日,我們一行4人三訪廣濟寺,再次見到了方丈演覺法師。

經過前院,穿過一人身寬的“入般若門”,終於到達方丈所在的院落,他正站在花木深處笑著向我們招手。

進入禪房,正堂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玄奘西行圖》,畫面大片留白,隻有面容清癯的玄奘法師獨自行走在茫茫大漠。廣濟寺歷史上高僧輩出,有萬鬆老人、正果法師等,用自己或長或短的一生書寫下踐行佛陀教誨的實行錄。

問起演覺法師的佛緣,他告訴我們,自己出生在一個學佛世家,他1983年出家,1985年來到寺裡,至今已有近30年了。法師說起這30年的感悟,在廣濟寺從副寺做起,到監院再到住持,唯有“感恩”與“服務”。

“佛教的人生觀是‘無我利他,普度眾生’。用現代的話來說,我們工作的性質是服務,一切服務於廣大善信、服務社會、服務人群。”演覺法師說:“在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寺院必須以信仰建設、道風建設、人才建設、教制建設、組織建設為自身建設的核心思想和發展理念,寺院是出家人修道的場所、廣大善信熏陶崇高思想的精神家園和文化藝術交流的紐帶,必須淡化商業氣息,應提升和發揮寺院的正能量。”

自1988年到現在,每逢農歷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廣濟寺都會舉行全天誦經念佛法會,以滿足廣大信眾的精神需求。

在第一次來廣濟寺時,我們就注意到在寺院的公告欄中貼著一張課表,上面寫著:每個周六、日早上9點到11點開設講座。這個講座是為了給信眾傳授佛法,由寺院免費提供學習材料和齋飯,目前正講授《六祖壇經》。

廣濟寺在傳經布道的同時,又積極投身社會慈善事業。在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廣濟寺除向汶川災區捐款20萬元之外,還向受災非常嚴重的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楊集村捐建“弘慈小學”,學校總建筑面積482平方米,解決了周邊400余農戶適齡兒童的基礎教育問題。廣濟寺還為學校挖了兩口水窖,一口作為生活用水,一口作為澆花和洗涮用水,解決了學校要從10裡地以外挑水吃的問題。為了修建“弘慈小學”,廣濟寺先后捐出100多萬元。建成的學校成為秦州區農村示范性學校和校園災后重建的樣板工程。

提到這些善舉,演覺法師告訴我們:“佛法教導人要常懷感恩之心。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報答社會供給之恩,報答國家的國土之恩,報答佛法僧三寶之恩。”

淡泊名利,服務社會,感恩社會,廣濟寺的堅持得到了社會的肯定。在首屆全國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大會上,演覺法師被評為先進個人,廣濟寺也被評為“第二屆全國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先進集體”。

淨心品齋:

三德六味,供佛及僧,

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演覺法師告訴我們,他平時不用電腦、不看電視,用手機也隻使用最基本的語音通話。但是他要閱讀10余份報刊,包括《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青年報》、《北京日報》、《北京晚報》等。

演覺法師說:“佛教是與時俱進的,佛教號召廣大信眾隻要有時間、有條件要學習五明:一是聲明,即語言文字學等﹔二是工巧明,即各種科學技能﹔三是醫方明,即醫學﹔四是因明,即邏輯學,這四類是改造客觀世界的學問。五是內明,即佛學,是改造我們內心世界的學問。這樣,有了豐富的知識和本領,才能更好地為他人和社會服務。”寺院的年輕法師會上網,有的也使用智能手機。

到了午飯時間,演覺法師邀請我們“留下吃頓便飯”。能嘗到出家人用的齋飯,是我們莫大的福緣,於是便欣然跟隨法師來到齋堂。

飯菜已經擺好,餐具皆是素白瓷。每個人面前一碗齋菜、一碗米飯和一杯清茶,桌子中間一盆清淡的蔬菜湯微微冒著熱氣。此時,我們已是飢腸轆轆,待方丈一聲“請用”,話音剛落我們便迫不及待舉起了筷子。吃完后,才知道剛才的這頓齋飯是寺內神廚所做。

神廚名叫王恩勝,在中國低碳餐飲明星表演賽中獲封神廚,是演覺法師特地為寺中請來的。王神廚最拿手的是羅漢菜,“所謂羅漢菜就是燴菜,相傳是羅漢吃的菜,”演覺法師解釋道,“羅漢是經過修行斷除煩惱的人,因此羅漢吃的菜可以助人消除煩惱、心生喜樂。”

聽到這兒,我們忙問:“那今天吃的菜裡有花菜、豆皮、白菜、海帶……是羅漢菜嘍?”

方丈答道:“今天按照食譜是四菜一湯,為方便起見,把四個菜放在了一個碗裡。”

看著我們略帶失望的表情,方丈笑說:“羅漢菜是用油炸豆腐、油炸土豆、白菜、粉條、香菇、胡蘿卜、花生、腐竹、木耳等燴烹而成,營養豐富,味道鮮美,下次來我做給你們吃!”說到這兒,大家都樂了。

廣濟寺中總共有20來位僧人,嚴格按照叢林制度安排作息,每日4點半起床,5點到6點半在大殿誦經,7點開始早餐。然后大家各干其事。11點半至12點是午餐時間,下午1點半又開始工作,3點半到4點半是每日的晚課,5點半開始晚餐,之后便是晚自習,到10點熄燈休息。出家生活天天如此,從不間斷。

說到這兒,演覺法師吟誦道:“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這是普賢菩薩警示眾人惜時精進的偈語。

演覺法師也是位書法家,當日聊到興處,還為我們欣然題贈了“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墨寶。

制圖:潘旭濤

上一頁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