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於金融改革,鄧小平有過許多精辟、深刻的論述。這些論述不僅是鄧小平關於金融改革的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鄧小平從國民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大局的高度,為我國金融改革給出的方法指導。在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刻地影響到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背景下,對比與我國同樣處在社會主義改革進程中的越南在2008年發生的金融動蕩,認真學習和研究鄧小平關於金融改革的思想,至少可以得到以下五點方法論啟示。
(一)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必須把金融工作搞好,有效發揮金融的核心作用,這是關系社會經濟發展全局的重要因素。
關於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鄧小平有一個著名的論斷。1991年初,鄧小平在上海視察聽取上海市負責同志的工作匯報時,針對浦東新區 “金融先行”的做法,明確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6頁。]鄧小平透過現代經濟紛繁復雜的表象,敏銳地抓住了現代經濟的核心,對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的作用給出了科學定位,深刻地揭示了現代經濟與金融之間的辯証關系。
金融是人類社會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的必然產物,金融的發展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和推動作用。在現代經濟中,金融的作用幾乎影響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從社會資源的配置、社會財富的分配,到貨幣發行、投資就業,再到價格水平、個人收入等等,無不通過金融活動來實現。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搞好金融工作,是推動一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
話分正反兩面。從正面來講,如果金融搞好了,就會給經濟發展注入很大的活力,帶動整個經濟的健康發展。鄧小平所說的“一著棋活,全盤皆活”,就是這個道理。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正是在深刻認識金融的核心作用的基礎上,我們不斷深化金融改革,建立健全金融組織體系、貨幣制度和資本市場,發展適應市場經濟的現代金融,有效發揮金融在經濟發展中的核心作用,推動了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可以說金融改革的深入和金融業的興盛,既是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反之,如果金融這盤棋沒有下好,必然會影響社會經濟的正常發展,甚至導致整個經濟的動蕩和滑坡,正所謂“一招不慎,滿盤皆輸”。最近發生在越南的金融動蕩就是一個例証。自1986年12月越南正式實行“革新開放”以來,越南經濟保持高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GDP)迅速增加,創造了所謂的“紅河奇跡”,越南也由此被列為“展望五國”之首(其它四國為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然而,自今年年初以來,越南經濟形勢急轉直下,通貨膨脹嚴重,股市樓市暴跌,越南盾急劇貶值,人民生活受到巨大影響,曾經的投資者的樂土一下子變成了燙手山芋。分析其中的原因,越南政府在金融改革過程中措施不力以至失當,進而導致金融出現問題,是最主要的因素。
(二)通貨膨脹如果長期得不到治理,就將成為誘發金融動蕩甚至危機的一個危險因素。要適時調整貨幣政策,保持物價平穩,盡量避免出現通貨膨脹,一旦出現,要高度重視並立即治理。
鄧小平十分重視通貨膨脹問題。首先,他對通貨膨脹的危害有著深刻認識。1988年夏天,我國不少地方出現了搶購商品、擠提存款的風潮,物價指數一下子上漲了18.5%。針對這一情況,鄧小平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現在的問題是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得太快,給國家和人民都帶來了困難。”[ 《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88頁。]1990年3月3日,他在與中央幾位負責同志談論國際形勢和經濟問題時,將通貨膨脹所帶來的危害提到關系政權鞏固和社會穩定的高度來認識。他尖銳地指出:“世界上一些國家發生問題,從根本上說,都是因為經濟上不去,沒有飯吃,沒有衣穿,工資增長被通貨膨脹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長期過緊日子”。“這不只是經濟問題,實際上是個政治問題。”[ 《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54頁。]從世界各國治理國家的實踐來看,確實如鄧小平所判斷的,通貨膨脹如果不及時治理,就會引發國民經濟的無序和混亂,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平,進而危及社會穩定。
同時,鄧小平還對通貨膨脹的產生原因和治理方法有精彩論述。1985 年1月23日,鄧小平在聽取中央負責同志匯報經濟工作,談到貨幣發行與經濟增長速度的關系問題時指出:生產增長速度降低1%至2%不要緊。改革走一步看一步好,但是也不要喪失時機。時機喪失了很可惜。票子發那麼多,外匯降下來那麼多,這是風險。[ 參見《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1027頁。]同年5月15日,在會見新加坡前第一副總理吳慶瑞時,鄧小平再次提到貨幣發行問題:去年12月,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剛剛公布不久,就出現了多發行100億元票子的事情。這樣的事情出現后,國內有人提出了疑問,更多的人是擔心。對這種事,我們應該十分注意,切實總結經驗教訓。倘若出現,發現要早,糾正要及時,這樣就能保証我們的事業順利進行。[ 參見《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第1045-1046頁。]鄧小平的這些論述,深刻地揭示了導致通貨膨脹發生的一個最重要原因,即紙幣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因此,適時調整貨幣政策,嚴格控制好貨幣發行量,使貨幣發行量與經濟運行所需的貨幣流通量相適應,是預防和治理通貨膨脹的有效手段。
越南的這次金融動蕩,究其起因就是經濟出現過熱跡象時,政府沒有採取得力措施預防通貨膨脹,而當通貨膨脹出現后,政府的調控措施效果也並不明顯。
自2000年以來,越南GDP增長率一直保持在7%以上的高水平,2007年更是達到8.5%。然而,經濟高速增長也帶來了物價的上漲,特別是2007年以來,越南國內基礎設施建設增速過快,2007年固定資產實際投資增速達到29%的高位,[ 參見中國銀行全球金融市場部全球調研團隊:《越南的未來以及未來的“越南”——對越南金融動蕩的分析與預測》,載www.boc.cn網站。]開始出現經濟過熱的苗頭﹔而從國際環境看,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發達國家普遍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巨額熱錢開始逃離發達國家資本市場尋求新的投機場所,加上石油、糧食等重要商品價格的普遍上漲,進一步加劇了越南國內面臨的通脹壓力。在這種形勢下,越南政府本該迅速調整貨幣政策,緊縮銀根,因為如果本國貨幣緊縮不夠及時,對需求壓制不夠大,那麼通脹壓力將直接導致本國通脹預期的產生,並導致人們對本國貨幣需求降低,對各種商品包括外匯的囤積需求增大,倘若放任這種通脹預期,通貨膨脹就會發生並愈演愈烈。但是,面對這種局面,越南政府既想維持經濟高增長,又不願付出調控代價,遲遲不願意提高基准利率、削減低息貸款規模或者通過加稅來遏制總需求等從緊的財政貨幣政策,來控制通貨膨脹。越南政府在通貨膨脹壓力面前的不作為,致使越南的信貸增速不僅沒有降低反而保持了快速上漲的態勢。2007年,越南國內信貸全年增速高達54%,今年第一季度國內信貸同比竟然增長65%。
越南政府在遏制通貨膨脹問題上的優柔寡斷終於釀成了苦果。從今年5月開始,越南終於爆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根據越南政府公布的數據,越南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與2007年同比增幅從今年年初10%左右到5月份已攀升至25.2%。其中,食品類價格同比上漲42.35%,國產食品類同比漲幅高達67.84%。6月份CPI同比增幅再創新高,達到26.8%。[ 參見蘇文:《越南放寬匯率波幅至2%》,載《第一財經日報》2008年6月27日。]通貨膨脹嚴重地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在有些地方人們不堪忍受通脹之痛,出現了抗議、罷工甚至沖突等情況。根據越南勞動部公布的數據,在過去的15個月裡,越南發生了高達600次的罷工。盡管后來越南政府已認識到了通脹的嚴重性,出台了包括降低經濟增長速度目標、繼續加息、降低經常項目赤字、提高商業銀行准備金率等調控政策,但由於錯過了最佳的調控時機,單憑緊縮政策已難以化解通貨膨脹以及由此引發的經濟困局,而且由於一些措施出台前准備並不充分,以致寬嚴失當,更加劇人們對局勢的悲觀預期,惡化了金融動蕩局面。
越南由通貨膨脹引發嚴重金融動蕩的事實,再次証明了鄧小平關於通貨膨脹論斷的正確(此前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就是明証)。結合越南由通貨膨脹引發嚴重金融動蕩的教訓,鄧小平關於通貨膨脹的論斷至少有以下幾點特別值得注意:第一,通貨膨脹危害巨大﹔第二,治理通貨膨脹要及時,愈早愈好﹔第三,靈活、合理調整貨幣政策,是治理通貨膨脹的有效手段﹔第四,為了預防或治理通貨膨脹,犧牲一點經濟增長速度是值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