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利用外資是一柄“雙刃劍”。在利用外資問題上,要堅持既積極又適度的原則,既有效利用外資推動經濟發展,又不斷提高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避免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外資。
處於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國家,轉型之初往往面臨建設資金不足的難題。而積極吸引和利用外資,是解決這個難題的重要途徑。那麼,怎樣利用呢?對此,鄧小平有過多次論述。
一方面,鄧小平強調要積極利用外資。在改革之初,鄧小平就提出了利用外資的問題。1979年10 月4 日,他在中共省、自治區、直轄市委員會第一書記座談會上指出:“利用外資是一個很大的政策”,“應該堅持”。“外資是兩種,一種叫自由外匯,一種叫設備貸款。不管哪一種,我們都要利用,因為這個機會太難得了,這個條件不用太可惜了。”[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8頁。] 同年11月26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出版公司編委會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林達光等時,又進一步指出:“應該充分利用世界的先進的成果,包括利用世界上可能提供的資金,來加速四個現代化的建設。”[ 《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34頁。]此后,鄧小平還多次強調要大量吸收外國資金和技術來加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
另一方面,鄧小平也特別強調,利用外資要合理、適度,不能過分依賴外資,主要還是靠自力更生。1980年1月16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會議上談到當時的任務和形勢時指出:“我們要利用外國資金和技術,也要大力發展對外貿易,但是必然要以自力更生為主。”[ 《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57頁。]對外借債是利用外資的一種重要形式,鄧小平在多個場合對此作出過分析。1983 年1 月12日,鄧小平會見墨西哥統一社會黨代表團,在談到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問題時,他說:建設量力而行,這是我們的方針。寧肯速度不要太快,也不要欠太多的債,借債必須放在有能力償還的基礎上。[ 參見《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第881頁。]1985 年9 月21 日, 鄧小平在會見日中經濟協會訪華團時又以拉丁美洲國家為例,說明舉債過多的路“我們是不可以走的”[ 轉引自高屹、許保利:《鄧小平論中國金融改革問題》,載《中國金融》1999年第10期.]。1986 年12 月19 日, 在同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鄧小平再次強調:“對借外債要作具體分析。有些國家借了很多外債,不能說都是失敗的,有得有失。”“我們要借鑒兩條,一是學習他們勇於借外債的精神,二是借外債要適度,不要借得太多。”[ 《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93頁。]鄧小平這三段分析所表達的核心意思,就是舉債要適度,而衡量適度的標准是借債規模是否與償還能力和經濟實際相適應。
上述兩個方面是鄧小平關於利用外資的思想的兩個基本點,二者不可偏廢,互相聯系,忽視了哪一點,都不利於經濟發展。面對本國資金困難的局面卻不敢大膽、有效利用外資,對於本國經濟發展無疑是個損失﹔而盲目地不加限制地引進外資,則容易導致本國經濟對外資的過度依賴,削弱經濟自主度。對於尋求改革和開放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如果說改革和開放之前或乍一開始的時候,容易犯排斥外資的錯誤的話,那麼,當改革到了一定階段,就往往容易陷入過分依賴外資的誤區。今年越南的金融動蕩之所以發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越南經濟過分依賴外資。
為了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越南於1987年實施了《外國投資法》,對一些建設項目特別是大項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以及高科技項目的引資採取了極為寬鬆和優惠的政策。同時,越南還提供了更多優惠的外部融資條件,比如,允許外國金融機構進入,提高其對境內金融機構的參股比例等,來降低外國企業投資中所產生的交易成本。政府政策的引導使越南吸引外資的數量呈快速增長態勢。據統計,1991年,越南利用外資的總規模僅為10億美元左右,而截至2007年,越南累計批准9500多個外商直接投資(FDI)項目,合同金額約達980億美元。僅2007年一年,FDI總額就達到178.56億美元,為2006年76.66億元的232.9%,約佔整個越南GDP的1/4。今年前5個月, 更多的FDI流入越南,達到147億美元,佔到今年預計GDP的1/6強。這些投資中有很大一部分流向了股市和房地產等容易產生波動的資本市場。據統計,越南股市大約一半的交易量來自外國投資者,今年5月份這一數字高達77%。[ 參見中國銀行全球金融市場部全球調研團隊:《越南的未來以及未來的“越南”——對越南金融動蕩的分析與預測》,載www.boc.cn網站。]外資在越南股市的投資總額約佔越南股市總市值的25%。在2007年3月最高點1170點時,外資在越南股市的投資總額,按照當時市值計算,竟然達到了越南GDP的40%。另一方面,為了盡快縮小與東亞其他國家的經濟差距,越南政府持續高投資,大量舉借外債。根據世界銀行早先的預測,今年越南的外債規模將達到240億美元(佔GDP的30.2%),且有不少將在今年到期。截至2007年3月份,越南的外匯儲備總額為185.33億美元,[ 參見李欣:《越南經濟亮紅燈》,載《中國城鄉金融報》2008年6月12日。]即便以30%的高增長率估計,今年越南的外匯儲備也就是接近240億美元,與外債規模大致持平。
分析上面的數據可以得見,越南經濟的增長對外資的依存度很高,而內部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相對較低。從表面上看,大量外資流入似乎緩解了越南的財政資金緊張問題,但是,一旦越南經濟形勢出現波動,曾經熱情高漲的外資就會選擇迅速逃離。而且,有些外資實質上是國際熱錢在“投資”的外衣下進入越南的,其目的無非是通過投機攫取暴利,它們來得快,跑得更快。這大大增加了越南經濟的不穩定性,嚴重降低了越南經濟抗御風險的能力,外資大量撤離給越南經濟帶來的嚴重后果由此可想而知。而事實上,從今年5月開始,越南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越南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越南CPI相比2007年繼續上漲,上漲幅度到6月份超過26%,刷新了10年來的最高紀錄﹔6月11日,越南股市跌至370點,與2007年3月12日的最高指數1170點相比,縮水68%﹔越南兩大主要城市胡志明市和河內的房地產價格已較最高點下跌15%-20%,一些黃金地段樓價下跌甚至超過50%﹔越南盾也在連續下跌2個月后,6月11日再跌2%,1美元兌換16623.50盾,創下1998年8月11日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 參見中國銀行全球金融市場部全球調研團隊:《越南的未來以及未來的“越南”——對越南金融動蕩的分析與預測》,載www.boc.cn網站。]越南金融業一時處於飄搖動蕩之中,越南經濟也受到很大影響。
從上述越南的情況來看,利用外資問題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這個問題上,鄧小平關於積極而又合理利用外資的思想,無疑給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指導。
(四)成熟健康的銀行體系是抵御金融風險、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必須“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提高銀行信貸資產質量,充分發揮銀行在現代經濟中的杠杆作用。
銀行是現代市場經濟中重要的微觀主體,也是現代金融體系的核心力量,因此,建立成熟健康的銀行體系,應該成為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現代金融的現實起點。鄧小平以其深邃的洞察力抓住了問題的要點。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就針對計劃體制下銀行形式單一、經營不獨立、資金供給效率低等弊端,高瞻遠矚地提出:“必須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 《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00頁。] 1986 年12 月19日,鄧小平再次指出:“要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我們過去的銀行是貨幣發行公司,是金庫,不是真正的銀行。”[ 參見《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第1159頁。]鄧小平所說的要“真正辦成”的“銀行”應該有兩大類。一是商業銀行。1979年10月8日,鄧小平出席中共中央召開的各省、市、自治區第一書記座談會時插話說:是不是設想把銀行作為發展經濟、更新技術的杠杆。銀行本來是要生利的,可是我們現在的銀行只是算賬,當會計,並沒有真正起銀行的作用。[ 參見《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565頁。]具體地來說,鄧小平這裡所指的銀行應該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營貨幣的現代企業。隻有這樣的銀行才能有效地配置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成為“發展經濟、更新技術的杠杆”。二是中央銀行。鄧小平認為中央銀行不能只是“貨幣發行公司”和“金庫”,更為重要的是成為具備制訂和執行貨幣政策、維護金融穩定、提供金融服務職能的經濟宏觀調控部門。
根據鄧小平關於銀行改革的思想,從1979 年開始,我國進行了以銀行改革為突破口的金融體制改革。經過30年的努力,已經建立起由“一行三會”(即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証監會、保監會)、三大政策性銀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多家全國性股份銀行和區域性城市商業銀行、地方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以及部分外資銀行等組成的比較健全的銀行體系。這些銀行適應並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真正起到了“經濟杠杆”的作用,特別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為保持我國金融和經濟穩定、降低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提供了保障。當然,我國目前的銀行體系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不斷完善。
在這次越南金融動蕩中,越南銀行的許多問題暴露出來。首先是越南央行。越南投資過熱的預警在2007年下半年早已拉響。2007年,越南貸款增長幅度接近50%,CPI增幅也達到了10%的高點。到了今年,銀行系統的信貸增長仍在持續,CPI繼續上揚,居民實際生活水准開始下降,內需出現明顯不足,這時,通貨膨脹上行的形勢已非常明顯。但或許是由於越南央行對通脹的嚴峻形勢根本就沒有認識清楚,亦或被連續多年的經濟高增長蒙蔽了眼睛,越南央行並沒有迅速採取措施,比如實行緊縮貨幣政策,監管和限制信貸投放等。其次是商業銀行。越南銀行比較多地存在著機構發育不成熟、資本金不充分、放貸監管不嚴、脫離經濟發展等問題。許多銀行(特別是股份制銀行)沒有把重心放到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上,而是將大量資金投向股票和房地產市場,比如一些合資銀行股票抵押貸款量佔全部貸款的30%-40%,這不僅制造了很多經濟泡沫,而且使銀行體系直接受到股市風險的威脅。也有不少銀行在對企業還款能力沒有進行認真考察的情況下,給國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提供了大量的低息貸款,形成大量不良信貸資產。因此,越南民眾對本國貨幣和銀行體系明顯信心不足,個人儲蓄中僅有大約40%放在銀行,其它以美元、黃金等形式存在,以至於出現了在現代經濟條件下還有新建樓盤以黃金開價的有意思的現象。如此以來,貨幣政策調整的效果勢必大打折扣。由於這些問題的存在,銀行不僅沒能在“社會主義定向的市場經濟”中很好地發揮“經濟杠杆”的作用,給越南金融穩定提供有效保障,而且成為這次金融動蕩的誘因。這也充分表明,“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完善銀行體系,對於一國金融和經濟的穩定發展是多麼重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