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於海河同志日志選編

2014年04月17日14:3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09-5-10 媽媽,我們永遠地懷念您

媽媽,您真的走了,永遠地走了。孩兒知道,從此以后,再也沒有母親千叮萬囑的教誨﹔再也沒有母親拉著孩兒的手問寒問暖的話語﹔再也沒有母親鼓勵孩兒上進那期待的目光﹔所有的這一切都將不復存在,隻留下淚水和無盡的思念!我們母子相見的那一天,隻能在夢中,或是九泉之下。

我凝視著您安祥的臉龐,淚水禁不住流淌,僅僅是三十分鐘前,您還能聽到孩兒的呼喚,用最后的一絲精力點點頭,知曉孩兒已來到您的身邊,至此您才合上雙眼,帶著微笑走了。這一刻是農歷2006年7月15日下午5時20分,您至此走完了八十年的人生之路。

此時此景,孩兒用什麼來形容這深厚的母愛啊!您用什麼樣的毅力、什麼樣的信念堅持著,堅持到孩兒到來的那一刻!這是親情的凝聚!這是無私的牽挂!這是永久的期盼!才會有這銘心刻骨的一瞬間啊!

現在想起來,也許是心靈感應的作用吧,頭天晚上,我在床上輾轉反側、心煩氣躁,不能入眠。本想回去看一看病中的母親,無奈有工作任務,直到下午三點才結束,出門打車就往回趕,一個多小時,我趕到了母親的床前。就這樣,親愛的母親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在此時,我才深深的理解,自古忠孝不能兩全,但在我心中,在我的一生的經歷中是多麼大的遺憾啊!我捫心自問:我對得起母親嗎?對得起母親幾十年的養育之恩嗎?每想到此,自責之情油然而生,所有往事涌上心頭,歷歷在目……

母親生於農歷1926年1月10日,出生在遼寧省昌圖縣長發公社王子大隊一個農民的家中,名字叫孫淑雲。外公是做木匠活的,心靈手巧,外婆勤儉持家,家境還算可以,兄妹六個,她排行最小,在那個時代算是比較幸福的了。1944年10月父母親結婚。由於我的父輩家庭很貧困,兄妹五個,我父親有兩個弟弟,一個姐姐,一個妹妹,還有爺爺和雙目失明的太奶,一家八口人,自從母親嫁到於家,就開始操勞、主持家務,與飢餓、貧窮、命運相抗爭。

1946年春,家裡到了有上頓沒下頓的地步,母親在遠房親戚於福州處借了三升高粱,勉強維持了一段時間。爺爺和父親、叔叔他們早早地就下地了。父親和叔叔拉著犁,爺爺扶著犁,直干到太陽落山,才拖著疲憊的雙腿、搖搖晃晃地往家走,心想回家一點吃的也沒有了。當全家人吃著沒有一點“面色”的菜干糧,才知道是母親把平時掃地撿的一小壇黃豆粒、玉米粒磨成面,挖來一些山野菜,摻和在一起,做成了干糧。到了最后該想的辦法全想了。實在沒辦法就擼“蒲黃”、採“蠻根”吃,全家人都吃得浮腫,連走路的力氣都沒有,多少次餓倒在地裡。在大躍進和三年困難時期我們家也是極端貧困的,隨著我們六個兄弟來到了這個大家庭,負擔重了,生活更是難以為繼,艱難的時候把“玉米骨”粉碎用來充飢。好的時候也是紅薯是主糧。為了有個生路,我的母親和我的三個哥哥於1961年4月來到了泰來縣塔子城五大門洞——徐家圍子謀生,由於人生地不熟,靠討要生存。勉強在那呆了50多天,又不得不返回老家康平縣。后來,聽說黑龍江好“生活”,我們舉家於1972年3月24日,搬遷到寶清縣的五七公社雲山村。隨著我們哥六個年齡大了,都到了娶媳婦的年齡,父母日積月累攢點錢都給我們成了家,其難度可想而知。在我的記憶中,有多少次半夜起來,看見母親還沒有睡,為我們做鞋、縫補衣裳。那些年月,靠母親的省吃儉用、勤勞持家、四處奔波,才使我們生存下來。隨著家庭聯產承包制的落實,我們的生活逐步有所好轉,但是由於人口多,也是不富裕的。在村裡有一個老邵太太娘倆,常年有病,兒子智力低下,家庭貧困如洗,住著低矮的草房,由於常年臥床不起,屋裡氣味難聞,村裡沒有人願意去她家,可母親憑著善良的心,想方設法地周濟她家,從送吃的到穿的,縫縫補補,裡裡外外,就像親生女兒一樣,給洗頭洗臉,從不嫌棄,直到老太太去世。母親就是這樣,越是困難的,越要幫一把。

母親尊老愛幼在鄉間也是出名的。自從母親來到於家,面對的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大家庭。81歲的太奶雙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是母親身前身后伺候了將近8年時間,直到1951年2月份逝世。我的爺爺在1925年7月的一次土匪抓人中,由於驚嚇得了間歇性精神病,有時喜怒無常,母親毫無怨言,直到爺爺1973年4月25日離開我們。兩個叔叔和兩個姑姑的婚事都是母親操辦的。母親和他們處得極為融洽,多少年以后,這些人都交口稱贊我的母親,是母親和他們相依為命,感恩之情溢於言表。母親從不打罵我們,遇事總是和我們講道理。在我的記憶中,唯一的一次,在我四歲那年,母親讓我看家照顧弟弟,我不干,非要跟媽媽出門,母親打了我兩下。

在我讀高中的最后一年,也就是1980年,由於甩手榴彈左臂骨折住院。在中秋節時,母親去了一個遠房親屬家,母親回來對我說,親屬想留她吃飯,她沒吃,親屬給了四塊月餅她也沒舍得吃,拿回來給我吃。我面對越發顯得蒼老的母親,面對一天沒有吃飯的母親,我強忍著淚水,此時此刻,孩兒知道,即使我餓死,我也不忍心吃下月餅啊!在艱苦歲月中,母親不甘心所遭遇的貧困,想盡辦法改變我們的命運。1946年和全家商量讓二叔去當兵,參加了第四野戰軍,1955年又讓老叔去當兵。同時克服困難、千方百計地讓我們讀書,由於我們學校離家20多裡,為了不讓我們上學遲到,早上三點就得起床,為我們做飯。為了我們的學費,不舍得吃一個雞蛋,攢起來賣錢。我現在都想不明白,父母起早貪黑的忙,多麼希望有幾個幫手來掙錢,養家糊口啊!當我們從遼寧來的時候是借住別人家,那年夏天,父母帶領我們全家人背肩扛,用“杆夾泥”自己蓋起了一個廂房,從此有了自己獨立的家。

……

母親已經離開我們快三年了,所有往事好像就在眼前,多少次和母親相聚,母親還是那麼慈祥,那麼善解人意,醒來卻是一場夢,有時淚水浸濕枕巾。我的一生還沒有過承諾,如果有唯一的承諾,就是對母親說,我來世還做您的兒子!媽媽,我永遠地懷念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高巍、權娟)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