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不動搖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們黨對生產力發展客觀規律的認識,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有制結構的認識不斷深化。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堅持和發展“三個有利於”和社會主義本質論,在鄧小平以公有制為主體思想的基礎上,對所有制問題繼續進行探索和總結,取得了新的突破。 1997年黨的十五大進一步闡述了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的重要意義,對公有制經濟的含義、主體地位作了新的界定,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確立下來。【《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頁。】2002年黨的十六大在提出堅持和完善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了兩個“毫不動搖”的重要論斷:“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並指出:“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能把這兩者對立起來。”【《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頁。】 當年鄧小平在理論上和實踐上所要全力打破的是單一公有制“一統天下”的局面。如今從理論上和實踐上提出的突出問題,則是如何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正確處理兩個“毫不動搖”的關系。既不能將這兩個“毫不動搖”對立起來、相互損害,也不能隻強調一個而輕視另一個。否則,要麼重新回到“一大二公”的老路上去,要麼演變為全盤私有化。實際上,鄧小平提出的“以公有制為主體”本身有兩個層次的含義:一是要摒棄過去那種“一大二公三純”的公有制模式,支持和鼓勵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二是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不能影響和改變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也就是既反“左”,又防止右。 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社會生產力不可缺少的基本所有制形式。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具有決策快、經營機制靈活等優勢,改革開放以來,在活躍市場、增加稅收、擴大就業、改善人民生活、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生力軍。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佔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起主導作用。經歷了20多年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我國國有企業從數量上看,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質的優勢不斷增強,仍然控制著國民經濟的命脈,總體上處於主體地位。據最新統計,2005年前11個月,國有及國有控股工商企業上繳稅金佔到全社會工商稅收的48%。【《人民日報》2005年12月23日。】國有企業的存在與壯大,保証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也保証了非公有制經濟的根本方向,對於加強國家宏觀調控,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有效地限制和克服市場經濟消極的一面,引導非公有制經濟沿著“三個有利於”的方向發展,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如實行股份制等,是對公有制的實現形式的探索,是為了搞活國有企業,使其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除國有經濟,公有制經濟還包括集體經濟、國家和集體控股的混合型經濟等多種形式。它們對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實現共同富裕也都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無論怎樣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這一條,我們黨從來都沒有動搖過。 實踐証明,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可以取長補短,相互競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共同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堅持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搞活了經濟,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大大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5%,大大高於同期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年均增長2.5%和世界年均增長3%的速度,經濟總量在世界各國中的排序穩步上升。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59878億元人民幣,排名世界第六位。可以說,這些成就的取得,與我們所堅持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是分不開的。 總之,鄧小平關於公有制為主體的思想,堅持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理論。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是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我國的具體實際,突破單一的公有制結構、確立新的所有制結構的結果,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必然選擇。(原載《黨的文獻》2006年第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