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人:記者 王君平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主任藥師 張曉樂 解放軍總醫院呼吸內科主任 解立新
2014年04月01日08:4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二問 過度開藥有何后果
造成資源浪費或不規范用藥,或致疾病無藥可治
記者:開藥過度也好,合理范圍也罷,剩下的藥怎麼辦?
張曉樂:醫生開藥有點像家裡做飯,或多或少會有剩余。有的藥吃不完,下次還能用,可以放入家庭的小藥箱,如常見的感冒藥。但有些藥物不能隨便囤著下次用,比如上次感冒細菌感染症狀明顯,醫生開了抗菌藥,而這一次是病毒性感冒,患者把上次開的抗菌藥拿出來用就不對了。有的藥物不用於常見病,可能吃一兩次就夠了,剩下的藥物就永遠剩下了,其實造成了藥品資源的浪費。
記者:剩藥再吃,到底會有什麼危害?
張曉樂:飯都不能多吃,就不要說藥品了,是藥三分毒。剩藥過多並不保險,藥品有保質期,過了保質期的藥就不能再吃。
另外,一些藥品有特殊的存放要求,如果不符合存放條件,藥物容易失效,這些藥物對人體都會造成傷害。
解立新:與歐美日本等國比較,我國患者依從性差。比如胃潰瘍,應該連續吃藥28天,患者擔心藥物的副作用,有的隻吃3—4天。
其實,不規范吃藥不僅治療效果會打折扣,導致病情延誤,甚至出現並發症,比藥品的副作用危害更大。特別是抗菌藥,不規范使用導致病毒出現耐藥性,最終可能會無藥可治。
記者:如何減少藥品浪費?藥品小包裝管用嗎?
張曉樂:目前,我國藥品包裝太小了,甚至有3片裝的,造成包裝資源的浪費。
在香港藥品包裝都是大包裝的,有500—1000片的,按患者的需要進行分裝。我們應該按患者的用量開,吃幾片就開幾片,而不是按瓶或盒來開,以減少浪費。
解立新:如何解決好這個問題,需要完善相關的制度,綜合考慮各方的利益。比如廠家要設計合理的包裝,要考慮分裝費用誰來承擔,同時需要做好健康教育,在公眾中科普合理用藥的知識。
三問 規范開藥有何制度
有藥佔比規定、醫保制度保障,但公立醫院補償還需到位
記者:目前有沒有制度防范“大處方”?
張曉樂:防止“大處方”有制度來規范。一是衛生部門考核醫院的藥佔比不能突破45%。在醫院的日常管理中,會對醫生高出平均金額的處方進行處方點評,患者是否為危重急症患者,為何要開更多的藥和更貴的藥,醫生開處方的過程會得到實時的監控。
二是醫保制度的規定。醫保不僅對醫院實行總額預付,超出部分要醫院承擔,對於患者用藥量,各地也都有一個大致的規定。北京的規定是,急診3天、普通門診7天、慢性病患者15天,10種特殊疾病,包括三高、癌症等,可以開1個月的量。歸根到底,杜絕大處方,切斷以藥補醫的鏈條,要從體制上找原因,對公立醫院補償到位,不要讓醫院靠賣藥掙錢。
解立新:在解放軍總醫院,信息系統充當著電子警察的作用,實時監控醫生的用藥情況。一旦被確認為大處方,對相關醫生會進行警告、公示、限制處方權等一系列的處罰措施。
記者:有的患者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患者,反而覺得醫生開藥少。開藥問題,有人嫌多有人嫌少,怎麼解決?
張曉樂:慢性病患者開一個月的藥,都覺得少。而普通門診患者7天的藥都用不完。開多開少,不在於開多少天,而在於是否為病情所需。在日常門診中,慢性病患者只是為了開個藥就到醫院就診,這個比例很高。這個虛高的門診量,讓本來緊缺的優質醫療資源陷入純粹事務性和重復性勞動,騰不出時間來處理疑難雜症。在香港,慢性病患者最多可以開6個月的藥。適當增加慢性病患者拿藥量,不僅能減少患者的取藥負擔,也能有效利用優質醫療衛生資源,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解立新:患者開藥的周期的長短,醫保部門應根據疾病譜變化實行動態調整。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吸煙、天氣、老齡化相關,需要患者長期終生服藥。目前醫保政策還隻能是一周開一次,患者隻能不停地上醫院開藥。有關部門應定期調整,方便患者開藥。
《 人民日報 》( 2014年04月01日 08 版)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