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沒手沒腳的領路人——記山東沂源張家泉村原黨支部書記朱彥夫(上)

2014年04月01日15:40   來源:法制日報

原標題:沒手沒腳的領路人

走致富路

朱彥夫是個有心人,如何改變村裡的貧窮面貌一直是他心中的夢想。

早年的張家泉村有3條大溝,趕牛溝、臘條溝、舍地溝,3條大溝縱橫交錯,把農田分得七零八落。“能不能用石頭把溝棚起來?上面填土,讓農田連成片﹔下邊淌水,洪水來了也沖不了地。”朱彥夫提出了這個設想。

今年75歲的張茂興老人與朱彥夫搭檔多年,朱彥夫任村支書時,他當大隊長。張茂興至今還清楚地記得,治溝那陣子,老朱也和大家一起在工地上忙,不但指揮大家開石挖土,還用自己的兩隻殘臂,夾著鐵锨,幫著培土。

在朱彥夫的帶領下,村民們埋頭苦干,終於填平了趕牛溝、臘條溝、舍地溝三條山溝,拓展了良田果園。

擔任村支書25年,朱彥夫光假肢就磨壞了7副。

治窮先治愚。朱彥夫深知掌握文化知識的重要性。他在村裡辦起了夜校,為村民當老師,教村民讀書識字,還開辦了圖書室。

為了讓村裡早日通上電,朱彥夫花了幾年時間跑架電的材料,終於讓張家泉村用上了電。

經過多年努力,張家泉村從一個落后的小山村,一躍成為全縣第一個有拖拉機、最早實現水澆田過半、全鄉最早通上電的村。

“老朱雖然沒手沒腳,卻是俺們村的領路人。他當支書,是老少爺們兒的福氣。”談起朱彥夫,張茂興充滿感情地說,“老朱不干村支書已經30多年了,但是俺村的老老少少都記得他,挂念著他。過年過節好多人還去看他,有急事,有難事,還登門去縣裡找他。大家心裡都覺得,老朱還是俺們的老支書,還是俺們的帶頭人”。

傳遞力量

除了帶領鄉親們建設家鄉,朱彥夫還不忘將優良傳統傳遞下去。

1952年的一天,當地的一所學校找到朱彥夫,請他去為學生上一堂傳統教育課。

講什麼呢?朱彥夫認真想了想。“各位老師們、同學們,我是個大老粗,不會作什麼報告。為了不讓大家失望,就講講我的最后一次戰斗吧。”朱彥夫用低沉的聲音開始回憶起那次阻擊戰。

他的講述,讓老師和學生們深受感動,許多人流下了淚水。朱彥夫第一次意識到了傳統教育的力量。從此,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個價值。幾十年來,他作的傳統教育報告有千余場。

每次作報告,無論聽眾人數是幾十人還是上千人,他都認真對待。即使講得口干舌燥也盡量不喝水,免得帶來上廁所的麻煩。

朱彥夫從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退下來后,為弘揚革命傳統、教育后人,他萌生了把自己的經歷寫成書的念頭。

對於一個沒有手的人來說,寫書談何容易。

兒女們勸他口述讓別人代寫,但朱彥夫堅持自己寫。

剛開始,他用牙咬著筆寫字,滴下的口水把稿紙都弄濕了。后來,他又練習用殘臂夾筆寫字。歷經7年,朱彥夫寫出了震撼人心的30多萬字長篇自傳體小說《極限人生》。之后又寫了第二部小說《男兒無悔》。他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1996年,朱彥夫在一次演講時突發腦血栓,導致身體的左側偏癱,2010年左右,因為心肌梗塞,他的心臟又被放進了5個支架。

雖然疾病纏身,但81歲高齡的朱彥夫依然不肯認輸,這位堅強了一輩子的老人頑強地與疾病作斗爭,繼續著他挑戰人生極限的旅程。他的感人故事也依然在延續。(記者朱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