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禁令之下:公務員心態調查

2014年01月23日09:41   來源:半月談

原標題:禁令之下:公務員心態調查

編者按 新一屆中央領導執政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強力推進作風建設和反腐倡廉,各項規定、禁令不斷出台,涵蓋了從“舌尖”到“車輪”、從月餅賀卡到煙花爆竹的多個方面。2013年也因此被公務員稱為“禁令年”。

禁令之下,無論是官員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還是交往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的灰色收入少了,有的辦公用房小了,有的公車不能私用了,有的單位慣常的福利不見了,有的各種禮節活動取消了……中央禁令給官場帶來新變化,也對官員的心態造成了強烈沖擊,有人歡迎,有人抱怨,有人敷衍,有人抵制,有人逃離。

心態決定心情,心情決定狀態。官員作為國家的公職人員,其心態的好壞事關公共權力的履行效果,事關百姓的安危冷暖。因此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如何看待官員的心態之變,官員如何重塑健康心態,是亟需探討的一個重要話題。

心態一:牢騷滿腹,抱怨 “福利減少了”“工資太低”

近日有媒體就“中央禁令對公務員影響”在全國隨機抽取了100位公務員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全部受訪者都表示中央禁令對其都有影響,主要表現在之前可以收到一些購物卡、煙酒之類的禮品,現在很少收到了,多數人表示“公務員不好當”,個別公務員稱考慮離職。大量公務員的灰色收入之路被阻擋,有的開始抱怨喊禁令“一刀切”。還有不少跑到各大論壇發帖訴苦,紛紛吐槽,日子難過。

《新京報》報道的一個案例就很典型。小許2009年大學畢業后考上了福建某省直機關公務員,如今已是副科級干部。因為工作關系,也成為一些單位的公關“目標”。“請客吃飯比較正常,然后是購物卡和一些煙。”小許說在2013年之前,他的主要業余時間就是應酬,而收的購物卡數額一般在300-500元,每年大約有10張,煙則是軟中華。

“看到好多公務員受到處理,中央是動真格的了。”小許說,他很快就推掉了一切應酬,送煙和購物卡的也幾乎沒有了,偶爾還有人送,也堅決不收。去年中秋前,關於禁收月餅的禁令出台后,小許連月餅也不敢收了。往年過節,他會把別人送的東西拿些回家送親戚,現在什麼都沒有了,家人多少有些不解。“管得越來越細,看來以后公務員是越來越不好當了”。

一位基層公務員甚至在媒體“吐槽”,以自述的形式細數了這一年他少掉的福利。他自稱:八項規定,威風不小。別說那些官老爺們了,就連我這樣的基層小公務員,也感受到了規定的陣陣寒風。他十分懷念一年一度的年會。往年開年會,都有表彰、獎勵,還有抽獎。如果運氣好,那時抽個千把元的手機也有可能。今昔對比,這位公務員喟嘆:“眼看離2014年春節越來越近,我不禁惦記起年貨大禮包來。中國人都愛好節日熱鬧喜慶,往年裝滿堅果糧油的大禮包雖然並不算多麼值錢,但拿回家沉甸甸的感覺也很不錯。”

“不讓公車私用、公款吃喝,我們都能理解,但禁到最后,連一些福利都沒了,就讓人有些難以接受。”江西某縣一名副科級干部說,他陽光工資的收入,一個月就2000多元,平時難免會有些灰色收入,加上單位一些隱性福利,在當地才能維持相對體面的生活,現在如果隻剩下一點“死工資”,連維持全家的正常開支都有些吃力了。

江西撫州市一名科級干部表示,現在連一些基本的人情往來也不敢了,比如往年接待外地客人,總要送上幾筐當地有名的南豐蜜橘。“其實值不了幾個錢的,但現在連這個也不敢了。”這名科級干部覺得,這似乎太過了,太沒人情味了。

點評:倘若懷著“千裡來做官,隻為吃和穿”的信條,放不下“領導就得騎馬坐轎”的“優越感”,走不出辦事就得吃拿卡要的潛規則,那麼放眼看去,大到黨紀國法,小到條條禁令,都是與自己為難作對,處處寸步難行。整天長吁短嘆“為官不易”,實則是心裡難以割舍特權所帶來的權力福利,這與公務員是公仆的身份定位偏離太遠。

心態二:敷衍了事,變相應付“躲風頭”

“原來以為只是一陣風,現在相信動真格了”,這是不少干部群眾的切身感受。因為一餐飯、一頓酒、一次公車私用受處分甚至丟了“帽子”的案例隔三差五出現。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四風”問題積習甚深,在某些官員那裡甚至成了一種深入骨髓的習慣。即使在一條條嚴格的禁令之下,一些官員仍抱有敷衍了事,變相應付的心態,對於那些被查處的案例則稱之為“倒霉”“撞槍口上了”。一些官員自認為級別高了便戴上了“護身符”,一些官員認為暗箱操作不易察覺﹔一些官員甚至認為逢年過節登門走訪送禮合情合理、無可厚非。同時,一些官員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的行為和方式也更加隱蔽,招數更加多樣。

“車”招——公車玩起了“借用”、“租用”,私用現象也屢見不鮮。一些單位負責人抱著“不在意”的態度,對違規配備超標公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且開公車外出吃喝、接送孩子上學等。

“吃”招——吃喝地點更隱蔽了,一些單位將吃喝地點轉移到“五星級”食堂、定點飯店或高檔會所﹔食材的配備也更加隱蔽精良,茅台、五糧液等高檔名酒被灌入各種飲料瓶﹔而且在報銷時動了歪腦筋,要麼在發票上寫上辦公用品,要麼就“化整為零”、分批次報銷,讓人難以抓到“把柄”。

“游”招——廣西玉林市一區財政局長組織系統有關負責人及其家屬等12人出國旅游﹔陝西寧陝縣副縣長等幾名公職人員借中學生出國比賽之機外出旅游。為回避規定,一些干部想出各種“對策”,此類“挂羊頭賣狗肉”現象時有發生。

“送”招——中央禁令之下,請客送禮之風有所收斂,一些高檔銷售品商家反映“今年明顯不好賣了”。然而,一種名為“禮品冊”的商品在網絡上銷售火暴。每個價位的禮品冊對應著一些如單反相機、高檔煙酒等價值數千甚至上萬元的商品。據一陳姓推銷員介紹,送禮者先確定禮品檔次並付款,留下收禮者地址,網站先寄給收禮者一張有賬號密碼的禮品冊,收禮者通過賬號密碼登錄網站,自行選擇禮品,之后禮品將會快遞送達,既安全隱蔽,又投其所好。針對公款送禮歪風,中央紀委先后下發了多項規定。熱而,送禮者一個“隱身變形”動作,便可出沒於網絡化解與無形。

點評:一年多來,在各種規章的制定和執行中,“原則上”少了,“一律”多了﹔在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上,對頂風違紀者稱“某某”少了,點名道姓多了﹔各種制度的籬笆越扎越緊了,紀律的“高壓線”也開始帶電了,嚴格監督,嚴厲問責讓不少人止於禁令,心存敬畏。然而,總有一些人割舍不下特權帶來的誘惑,挖空心思去鑽制度的空子,甚至頂風違紀。對此,一方面要在制度上下功夫,堵塞制度的漏洞,將禁令規定的再細點﹔另一方面,對於哪些敢於搞變通者、頂風違紀者予以嚴懲。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