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馮華
2014年01月15日08: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不論怎麼改,也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產量改下去了。”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日前強調,土地改革要堅守底線。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不久前的中央農村工作會上,關於糧食安全的表述鏗鏘有力﹔而此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切實保障糧食安全”被列為2014年經濟六大任務的首位。
糧食連年豐收,為何還要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壓力多大
每年新增糧食需求100億斤以上
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表示,糧食“十連增”成績喜人,但同時也要看到需求在不斷增加,糧食供給偏緊狀態將長期存在。據有關部門測算,我國每年僅新增糧食需求就在100億斤以上。“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的重要時期,糧食等農產品的消費進入了快速增長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徐小青認為,當前不安全因素的壓力還很大,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人口增長、需求結構變化對農業資源的壓力,以及長期以來形成的為保糧食增產過度消耗水土資源、過度依賴化肥等因素,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也日益加大。
與此同時,耕地、水等多種資源要素已經繃得很緊,繼續擴大糧食面積的空間十分有限,穩定增產的壓力越來越大。資源約束趨緊的同時,糧食生產又面臨著物化成本與人工成本“雙漲”、種植收益和生產組織化程度“雙低”的局面。
完全依靠進口的路也走不通。曾衍德說,不僅因為全世界糧食供需矛盾突出,而且國際貿易量很小,每年全球谷物貿易僅為我國糧食總產量的一半左右,通過國際市場調劑的空間十分有限。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