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糧食“十連增”,調查顯示耕地多出兩億畝

政策聚焦:糧食安全為何還是“首要”

記者 馮華

2014年01月15日08: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動力何來

維護糧食安全中央承擔首要責任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提出“中央和地方要共同負責,中央承擔首要責任”來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應當如何理解?

曾衍德告訴記者,穩定糧食生產最關鍵的一句話就是“農民種不種,關鍵看價格”,政策取向也應圍繞這些因素開展。近年來,我國連續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糧食價格小步上漲。但農民種地的效益仍然比不上外出務工收入,因此中央才提出要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產區抓糧得實惠、有發展,探索形成農業補貼同糧食生產挂鉤機制,讓多生產糧食者多得補貼。

“這其中的重要一點就是主產區利益調節問題。這些年盡管也有不少產糧大縣獎勵措施,但根本問題還沒解決。比如糧食生產大縣往往是財政窮縣、工業弱縣,在GDP指標、財政收入等方面遠遠落后於工業大縣。而我國的商品糧80%以上又來自於主產區,如何讓主產區提高重農抓糧的積極性,亟須中央政策作出調整,加大對主產區的利益補償和農業生產投入力度,讓地方政府覺得抓糧食一樣有奔頭。我認為在政策制定方面的引導和調整,是會議提出的中央承擔首要責任的意義所在。”曾衍德說。

徐小青則表示,糧食安全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這次會議明確了中央和地方共同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當前我國糧食供給和需求發生變化,中央應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對主產區予以支持,為地方政府承擔責任創造條件。包括在區域發展上逐漸形成土地總體規劃,改變唯GDP論的考核機制等,讓主產區政府可以安心生產糧食。

潛力幾分

中低產田改造后,畝產可增20%

那麼,如何做才能端牢飯碗,並且主要裝中國糧呢?

專家表示,面積和單產是決定糧食產量的主要因素。要確保產能,18億畝的土地紅線必須堅守。“尤其是近期公布了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顯示耕地多出兩億畝,有些人覺得18億畝的土地紅線不用再守了,這是錯誤的理解。”徐小青說。

徐小青說,多出來的2億畝只是賬面數據的變化,實際上這些年我國糧食的“十連增”就是在這20.31億畝耕地上生產出來的。據專家測算,近年來由於建設佔用、生態退耕、農業結構調整和自然災害損毀,我國耕地實際面積是不斷減少的。

“耕地是糧食安全的根基,18億畝的耕地紅線和16億畝的播種面積底線必須堅守。而且保護耕地,既要保數量,又要保質量。加快旱澇保收高標准農田建設、抓緊研究土壤污染治理等。”曾衍德告訴記者,據農業部門測算,中低產田改造后,畝產可以提高20%。

更重要的是發揮科技的支撐作用。“科技增糧潛力巨大。”曾衍德說,目前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實際單產僅為品種區試產量的一半左右,預計到2020年,我國糧食作物還要完成1—2次品種更新換代,通過集成推廣配套栽培技術,單產有望提高5%以上。此外,通過節水農業、旱作技術、循環農業、防災減災技術等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我國的農業生產水平有望大幅提升。

《 人民日報 》( 2014年01月15日 03 版)

上一頁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