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國文化溯源 甲骨文·安陽

甲骨文:復活消逝的歲月

2014年01月14日09:0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甲骨文:復活消逝的歲月

前身或是陶器刻符

中文史學界公認,“文字”“城郭”“禮器”是文明開啟的三大標志。

殷墟甲骨文作為一種成熟的文字,上承上古文化,下啟中華三千年文明。然而,已成系統文字的殷墟甲骨文,從何而來?由何人所創?

神話曾給出浪漫的解釋——《淮南子·本經》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典籍裡亦有記載——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序言中說“皇帝之史倉頡始作書契”“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為之文”。在民間傳說中,倉頡是一位“四目重瞳”的聖人,長有四隻眼睛,想象力觀察力異乎常人,受鳥獸蹄印啟發創造了漢字。

但是“傳說”畢竟不是信史。

“近年來各地大規模出土的陶器証明,上面的刻畫符可能是甲骨文的前身。”李學勤說,“第一,因為它們出現在諸多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固定的器物上﹔第二,它們結構復雜,有的甚至連綴成句﹔第三,在並不相鄰的河流文明遺址中出現了相同的符號。”

漢字的歷史,就像孕育了中華文明的大河。經過一代又一代考古學家的辨識,甲骨文讓消逝了三千多年的歲月復活了。稍加想象,先民們的生活便栩栩如生:都城中的人們每天迎著太陽出門,迎頭可見“日”﹔洹河從城郭旁流過,波瀾微起,便想起“水”與“流”﹔手執張揚的戰斧“鉞”,最勇敢的族長為“王”……最為美妙的是“教”字,小孩頭頂兩個“X”字,是在做殷商時代的算術,一位先生拿著教鞭立在一旁,孩童稍有懈怠,先生則施加懲罰,尊師重教宛在眼前。

“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千百年來的風俗禮儀、社會結構、倫理道德、哲學思考、審美意識等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幾乎都隱藏在一個個漢字裡。”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陽殷墟考古隊隊長唐繼根總結。唐繼根20世紀80年代畢業於北大,后負笈英倫獲考古學博士學位,回國后長期主持商中期都城遺址“洹北商城”的發掘,2007年主持殷墟申遺成功。“為何要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城市化進程那麼快,要保護好漢字的童年”。

我們離先民並不遙遠

取一錠香墨,細細研磨,安陽市書法家協會主席李俊國揮毫寫就一幅甲骨文,字體在黑與白、虛與實的世界中盡情馳騁,在輕重徐疾中搖曳生姿。

李俊國是中國文字博物館的黨委副書記。他記得中國文字博物館開館於2009年11月,那天安陽下了一場大雪,用於展出的文物被冰封在了運送的路途中……中原大地上,矗立起世界上第一座以文字發展史為主題的大型博物館。

來到中國文字博物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個18.8米高、10米寬的“字”,字形取自西周祭器“梁其簋”上的銘文——一個小兒醒目地站在象征宗祠的屋頂之下。造字意圖可以理解為:把一個新生命領到天地、祖先面前,通過某種命名儀式,希望他承擔起溝通永恆先祖和無盡未來的使命。

穿越字坊是通向主題館的主干道,兩旁立著28塊青銅鑄造的甲骨碑林,象征著28星宿,意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主體館造型來自殷商時期宮殿建筑的形象,如同象形文的“墉”字,四阿重屋,紅黑屋體,浮雕金頂,紋以饕餮與蟠螭。

館內陳列的漢字歷史已逐漸為人所知:起源於洪荒蒙昧,成形於殷商甲骨,統一於秦小篆,經“隸變”為漢書,章草、真書、行書迸發,於碑刻上“從隸到楷”,唐太宗擇士取其“楷法遒美”,於是,中國的字體逐漸定型為“唐楷”。“字”,逐漸由一種供奉血緣綿長、預示宗教興盛的符號,演變成今天我們所理解的漢語書寫系統的統稱。先秦儒學、兩漢大賦、唐詩宋詞、金元戲曲、明清小說,以及官方載錄的《二十四史》,無一不是用漢字寫就的中華文明史詩……

漢字,是中華文化及傳承的載體。借助考証殷墟古漢字,我們得以辨認出先民的農耕生活。“黍”“稷”“麥”“菽”“稻”等糧食作物的表意部分皆來自於“禾”。數千年農業生存塑造了華夏先民的意識——最“香”的是糧食,最“秀”美的是庄稼成熟,糧食收回家了就算過了一“年”。

漢字所包含的東方思維——具象、隱喻和會意,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資源。

文字學家周有光說:“從文字來看,我們的文化一條線傳下來,一直傳到盡頭,可以追溯到3300年之前。”一橫一豎、一撇一捺,漢字與創造它的民族一起,穿越厚重的歷史,在故土上書寫了千年的文化輝煌,從未間斷。

“不夸張地說,現在如果能釋義出甲骨文,幾乎可以獲得史學博士學位。”唐繼根笑道,“解出一個字,相當興奮!”2013年底,他在香港浸會大學訪問,晚上躺在床上翻閱業內一位學者著錄的甲骨文書籍。“3件器物擺在一起,裡面有同一個字,‘諫議大夫’的‘諫’字。以前學者,包括郭沫若先生,認為這個字可能是一個地名。我思考了一下,覺得不太對勁,三件事,不可能發生在同一個地方,覺得這應該指代商王與群臣議事的大殿,類似於故宮太和殿。這樣一來,所有的器物銘文就都解釋得通了。”回憶起自己最近釋義出來的一個字,他說,“很偶然”。

唐繼根介紹,從發現至今,殷墟共出土有字甲骨約15萬片,發現單字4500多個,可釋讀者1682個,完全可釋讀即今天人們仍常使用的字有1365個。時間,好像從來沒有流逝,因為一脈相承的漢文字,我們離先民很近,很近。(記者 韓寒)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