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收入雖高供樓佔四成 犧牲享樂換子女教育

新聞分析:香港中產 表面風光內心苦澀

記者  王  平

2013年12月19日08: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產階級一般被視為社會中堅,但在香港,中產們寧願把自己稱作“夾心層”。香港樓價高,生活節奏快,競爭壓力大,他們雖然收入不薄,卻普遍對自己的生活狀態不滿。新近一項調查發現,香港中產的幸福指數遠低於北京、上海等內地城市。

不敢享樂的“月光族”

在香港,劃定中產的標准有多種說法。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曾說,看法國電影及喝咖啡就算是中產﹔香港特首梁振英曾撰文說,隻要有500平方英尺住房(不到50平方米),就符合中產標准。幾個月前香港一項調查則顯示,多數市民認為擁有價值200萬元(港元,下同)至800萬元物業﹔50萬元至600萬元資產,月入3萬元至6萬元,才算是中產。

在美國,中產意味著有一棟位於郊外的獨立屋,兩三個孩子,一條狗,一年有兩三周的帶薪假期在國內外旅游。香港中產的形象不同,他們步履匆忙地出入高端辦公樓,不停加班進修、忙碌打拼才是他們的真實寫照。

香港中產最大的支出是供樓。從事教育行業的A先生說,他每月薪金約6萬元。這在香港是相當高的薪水,但光是供樓,就花去其中的40%。同為中產一族的胡氏夫婦,分別從事會計和教育行業,每月收入合計共約5萬元。胡先生說,供樓開支佔到收入的30%以上。

教育是另一項大開支。香港孩子為上名校,從小就參加各種學習班。A先生承認,中產人士特別注重子女教育,為培養興趣和增加他們的競爭力,從小會讓他們學習鋼琴、小提琴、游泳等興趣班,單是3名子女的興趣班,已佔每月開支20%,唯有在其他方面“節衣縮食”,不去旅行和減少個人玩樂。

27歲的顏汶羽,2011年首次參加區議會選舉便勝出成為區議員,月薪約有2.2萬元。不少街坊都羨慕他晉身為中產一族,但顏汶羽表示,自己其實是“月光族”。他與太太兩人月入約3.7萬元,但供樓每月1.3萬元,連同水電煤氣、車位及油費等開支,已近2萬元,“這仍未計算其他交通、膳食及供養父母等開支,每月根本沒什麼余錢”。

下一頁
(責編:吳斌、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