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郝迎燦
2013年12月17日08:4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
楊秀珠在教孩子們唱侗族大歌。 記者 郝迎燦攝 |
循著侗族大歌的旋律,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歷經2500多年的口傳心授,這種多聲部、無伴奏的民間合唱形式,不僅延續著一個民族的天籟之音,更承載著彌足珍貴的人類文化。然而,時光的蹉跎與文化的入侵,正漸漸碾壓這“清泉般閃光的音樂”,即便頭頂“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光環,也似乎難逃失傳與衰落的命運。侗族大歌,今可安好?本報記者日前走訪貴州三地侗寨,對這一古老民族音樂的生存現狀進行調查。
——編 者
侗族大歌是我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形式,目前主要流行在貴州黎平、從江、榕江和廣西三江4縣的部分鄉鎮。據統計,這個流行區總面積有1000多平方公裡,總人口隻有10萬左右。
“即便在流行區內,也不是人人都會唱侗族大歌。”侗族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鄧敏文坦言。
記者走訪了黎平、從江和榕江三地,發現目前仍在傳唱侗族大歌的村寨主要有三種:一種受到現代化沖擊比較厲害,侗族大歌的生存土壤發生改變,面臨失傳﹔一種由於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村寨仍較好維持著唱大歌的舊有習俗﹔還有一種則是政府積極干預,某些村寨被作為旅游區保護起來,侗族大歌已演變為一種文化商品。
黎平縣九龍村
受外來文化沖擊大,年輕人唱歌漸少,部分侗歌瀕臨失傳
在貴州黎平縣,侗族人口佔到72%以上。走在永從鄉九龍村,迎面而來一股混雜的氣息。村裡的主干道正在鋪水泥,幾戶人家在蓋新房,層層壘起的磚牆夾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木樓之間,與原有村寨的味道有些格格不入。
村中的鼓樓曾兩度被大火燒毀,自1982年重建后已然老態龍鐘。而這裡,早已不再是侗族村民唱歌、對歌的所在。
“以前農閑的時候,寨子裡組織男女兩支歌隊和其他的寨子相互走訪對歌,進寨門之前要唱攔路歌,然后分散到各戶去吃飯,飯席上唱敬酒歌,飯后再到鼓樓裡去對歌。”村民吳志成今年69歲,是省級侗族大歌非遺傳承人,對上世紀80年代的場景記憶深刻。他說,這種以對歌為形式的相互拜訪在侗寨被稱為“吃相思”,意在增進相互之間的情誼和交往,“可如今,‘吃相思’早已難得一見,也就在過年時熱鬧熱鬧。”
衰落的不只是“吃相思”,還有“行歌坐夜”。“這是侗族男女之間的一種交往方式,一般侗族人家不給女孩子單獨安排房間,而是幾個關系好的住在一起,到晚上,男孩子就抱著琵琶、牛頭琴去敲門,圍著火塘邊唱歌邊干點零活,很多人就是在唱歌中彼此有了好感才成為夫妻的。”黎平縣文物局局長陸錦宏說,“不過現在是沒有這樣的機會了,跟漢族沒什麼區別。”
69歲的吳品仙,在黎平這個民族自治縣,是唯一一名國家級侗族大歌非遺傳承人。“現在年輕人都出去打工,受外來文化沖擊很厲害,唱大歌的人就少了。”
鄧敏文曾在自己的老家、黎平縣岩洞鎮岩洞村和竹坪村做過調查,會唱3首侗族大歌以上的中老年人(30歲以上)佔該年齡段總人口的一半左右,會唱3首侗族大歌以上的年青人(16—30歲)隻約佔該年齡段總人口的20%。
“這些所謂會唱侗族大歌的中青年人,絕大多數都隻會唱那幾首近年來極力推廣的、短小的‘流行大歌’,如《蟬之歌》、《大山真美》等,這些只是侗族大歌的一點皮毛。”鄧敏文說,“更深層次的侗族大歌經典作品已經很少有人會唱了,隻有那些七八十歲的老歌師還能記得其中的一些片段。”
聽老人們介紹,侗族大歌是靠口傳心授代代相傳,並無文字記錄。“漢人有文傳書本,侗家無字傳歌聲。”吳志成如今將精力放在侗族大歌歌詞的搜集整理上,已經寫了幾本歌本。不過,由於是用漢字記侗音,也沒有曲調,真正能識得其中奧妙的也就他和為數不多的幾個徒弟。他不禁擔心,如果有一天像他這樣的老歌師不在了,也就意味著部分侗族大歌的失傳。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