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郝迎燦
2013年12月17日08:4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榕江縣宰蕩村
地理環境相對封閉,由歌師句句教唱,保持侗歌原始味道
相較於九龍村,深處山坳、交通不便的宰蕩村,倒是比較充分地保持著侗族大歌的原始味道。
這個位於榕江縣栽麻鄉的村寨,長期處於相對封閉的狀態,去年才通了一條窄窄的水泥路。
58歲的歌師胡官美坐在自家木樓裡,“現在村裡大部分的人都會唱侗族大歌,不會唱的一般都是從別的寨子嫁過來的。小孩子讀到初中就出去打工了,不過回來還會唱。”
作為侗族大歌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胡官美家是村子裡有名的侗歌之家。她的女兒楊秀珠曾在青歌賽中獲得銀獎,如今在村裡的小學教數學和科學,每周還要在下午放學后教兩次侗歌課。“孩子們喜歡唱歌,雖然平時課時挺多覺得挺累,但還是盡量教他們唱一會兒。”
每到晚上,胡官美家就成了寨子裡最熱鬧的地方,二三十個孩子坐滿了不大的堂屋。除了簡單的兒歌,胡官美和女兒、兒媳有意識挑選幾個年紀較大的孩子,教他們一些多聲部的歌曲。孩子們不知道該在哪個部分接上來,3位歌師便每人指揮一部分,一句句帶著孩子們唱。
經過長期的教唱,楊秀珠已經總結出經驗,“先教念歌詞,教一句學一句,直到背得滾瓜爛熟﹔然后教全體隊員學唱低聲部,教他們輪流換氣,保持聲音平穩,然后再教高聲部。我會選嗓子最好的組成一支歌隊。”
孩子們散了之后已是晚上8點多,這時大部分人家剛剛吃完晚飯。村裡的大人們聚到鼓樓下,因為轉天從江的一個村寨要來“吃相思”,需要提前排練。“女歌隊好找齊,男隊就比較麻煩。”胡官美說。
從江縣小黃侗寨
侗寨變旅游區,村民組建歌隊搞演出,靠唱歌已可謀生
在從江縣高增鄉的小黃侗寨,侗族大歌則呈現另一種面貌。這個四面環山的村寨,被譽為“侗歌之鄉”,早就名聲在外。因為節假日游人較多,村裡按60元的標准收門票,將侗歌當成一種謀生手段。
村口是今年剛完工的廣場,有半個足球場大小,中間聳立的鼓樓也是新建的。“修這個廣場是因為一些大型的表演、節慶容不下那麼多人。”42歲的村民吳榮德為了滿足游客聽侗族大歌的需求,專門成立了一支歌隊。“不只是唱大歌,還有歌舞表演。”吳榮德說,演一場1000元,一年下來大概有150場,但收入還是太少,“歌隊有34個人,收入按人頭均分,還有15%要上交到村裡面。”
據吳榮德講,在小黃侗寨,人人都會唱侗族大歌,這是其他寨子比不上的。“也有年輕人到外面去打工,有200多人,但都是做唱歌表演,有的在州縣的歌舞團,有的自己組建歌隊承接表演任務。”
賈木蘭是小黃侗寨有名的“十姐妹”之一,她們曾在2005年參加“多彩貴州”歌唱比賽,奪得最高獎項“金黔獎”。此后,便一直忙於當地政府組織的外出宣傳表演。她說,平時也會教自己的孩子一些歌曲。“等孩子長大了,學習任務重了,可能就沒多少時間再來學唱大歌。”
“過去教歌、唱歌都是為了自娛自樂,不計報酬。如今,在市場經濟的驅使下,人們既要考慮社會效益,也要考慮經濟效益,教歌、唱歌逐步變成一種謀生手段。”鄧敏文說。
“侗族大歌已經走出侗鄉,受眾的多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侗族大歌必然將從台下走到台上,從民間走進學校,從鄉村走進城市,從單一走向多樣。”對於侗族大歌的未來,鄧敏文如此預測。
《 人民日報 》( 2013年12月17日 12 版)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