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2013年,我們追過的那些熱詞

嚴  冰  鮑貞燁  魯  韡

2013年12月12日08: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即將揮別的2013年,一大波網絡流行語再次來襲:十八大后“舌尖上的浪費”逐漸減少﹔“光盤行動”帶來了一股節儉風。這一年,有人“喜大普奔”,有人“累覺不愛”……我們的糾結和焦慮在詞語中得到“舒慰”,新的希望在溫故中重新燃起。如美國文化學者尼爾·波茲曼所說,“媒介就是隱喻”,網絡熱詞像是一面鏡子,折射出時代的風尚和棱角、社會的世相和百態、民眾的情緒和智慧、國家的形象和地位。

①舊詞新用更顯“國際范兒”

今年網絡熱詞有啥新特點?縱觀這些“各領風騷”的詞匯,不難發現,它們或舊詞新用,或長句濃縮,但理解難度加大﹔而這些熱詞的傳播范圍也更廣,不僅國內熱鬧,更引世界圍觀。

遇見“高大上”(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事物時,“不明覺厲”(雖然不明白在說什麼,但覺得很厲害)﹔開玩笑的時候“人艱不拆”(人生已如此艱難,有些事就不要拆穿)﹔驚訝的時候“我伙呆”(我和小伙伴都驚呆了)﹔憂傷的時候“累覺不愛”(很累,覺得不會再愛了)……這些詞有的是互聯網的語言狂歡,有的則蘊含無奈與自嘲的意味,而越來越精練的詞匯卻反映了當代快餐文化的特性。

在“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想要在花樣繁多、更新換代加快的信息中脫穎而出,簡潔精練就成了要素之一。“網絡流行語的演變越來也越符合快餐文化特性,網友開始將很長的句子盡可能簡化,簡化到不熟悉網絡的人會覺得這個詞語莫名其妙。”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心理咨詢專家周小燕說。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楊爾弘認為,“年度字詞”可以說記錄了社會萬象、世事民情。不論怎樣,這些詞語都是人們語言方式和社會生活的真實記錄。

而與往年相比,今年的網絡熱詞顯然更具“國際范兒”:“土豪”(tu hao)登上了《紐約時報》,並且被BBC報道,而“大媽”(da ma)則有望與之“攜手”,共同在2014年被收錄進入《牛津英語詞典》……這是中國文化輸出的一個契機,也是中華文化具有越來越大影響力、尋求認同感的過程。

牛津大學出版社雙語詞典項目經理朱莉·克裡曼說:“互聯網的發展為不同語言之間架設了一座橋,讓西方能夠看到中國文化更多的側面。”

下一頁
(責編:吳斌、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