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冰 鮑貞燁 魯 韡
2013年12月12日08: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③熱詞源於 真實多變生活
給力、山寨、雷人、宅女、月光族、PM2.5……這些原本被視作“玩笑話”的網絡流行語,如今不僅融入尋常對話間,更“登堂入室”,進入漢語詞典。那麼這些新詞,究竟從何而來?又緣何如此風靡?
追根溯源,多樣、變化的現實生活是互聯網熱詞生發的土壤。2010年以來,大蒜、生姜價格一路暴漲,“蒜你狠”、“姜你軍”等新詞由此產生。“隨著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帶有新生時代烙印的心理特征陸續顯現,但在現有語言中根本找不到適合的表達詞匯,一些特定的網絡熱詞由此進入現實的社交世界。”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胡翼青說,“就像‘人艱不拆’,你能在現有漢語中找到表達類似情感更准確的詞嗎?”
而新媒體時代,傳播平台的多元、高速,是詞匯表刷新的最大助力。2009年微博橫空出世,作家、語詞收藏人黃集偉將它看作為“即時信息分享系統”,推動網絡語言駛進發展快車道。網絡熱詞的傳播不再拘泥於博客、論壇、貼吧等“小地盤”,而進入了全民關注的“大操場”。之后,人人、微信等相繼誕生並廣受熱捧,筆記本、智能機、Ipad成為青年人的“新三大件”,每個人都是造詞人和傳誦者,新鮮表達層出不窮,網友笑稱“網上方一瞬,熱詞已千裡”。
透過小小的熱詞,也足以窺見民眾的大智慧和大幽默。如“喜大普奔”,糅合了“喜聞樂見”、“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四個常用詞,生動表達了極度的激動之情。“這反映出國人在使用漢語詞匯時較以往更加活潑詼諧、開拓創新,同時也意味著主流媒體話語的民主化,話語權利走向平等與對稱。”商務印書館副總編輯周洪波說。
近年來,中國的網絡新語頻頻走出國門,據全球語言監督機構統計,自1994年起加入英語的新詞匯中,“中文借用詞”以5%-20%的貢獻比例獨佔鰲頭。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院長魏崇新認為,這根源於中國在世界范圍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包括政治、經濟和文化等,“當更多英語使用者來到中國或在生活中與中國密切接觸時,中英互相滲透便是自然趨勢。”
上一頁 |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