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7日09: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以房養老” 有人在試
從58歲開始,香港的老年人可以開始申請公屋,60歲開始按排隊先后租住公屋,公屋的租金從200多元到3000多元不等,視屋子的面積與品質而定。如果可以申請到綜援、領到生果金,大概每月就有3000元的養老金,如果再能住上便宜的公屋,困難老人也能維持基本生活。
比較尷尬的一群人是“有房的現金窮人”——有房卻收入一般的老人,因為“綜援”等一些福利政策都對資產和收入有限制。如何解決他們的養老金缺口?港府推出“以房養老”方案。
2011年港府推出安老按揭(又稱“逆向按揭”)計劃,允許年齡在55歲以上的香港居民,將個人名義持有的樓齡在50年以下的住宅物業向銀行提出按揭。借款人可以在固定年期內或終身每月取得年金作為生活費。如果有急需,借款人還可以提取一筆貸款,以應付醫療費用等特別情況。“以房養老”提供了另一種選擇,但是計劃推出至今,卻總共隻接獲了459起申請。
“以房養老”並未受熱捧,媒體分析認為,有文化因素。把辛苦一生買來的房子抵押出去,跟有些老人的傳統思維相悖。另外,也有經濟方面的擔憂。有老人怕逆按揭會犧牲掉物業升值的機會,覺得沒有賣掉套現更踏實。當然,也有學者指出,這畢竟給老人多提供了一種財務安排的選擇,隨著“安老按揭”方案的不斷優化,“以房養老”漸獲認可,會成為更多人的選擇。
安老體系 兩地互幫
除了養老金,老人衣食起居的照料是更為現實的問題。無論是在內地養老,還是在香港養老,都可以有兩個選擇——住在家裡或是到養老機構。在香港,行動不便的老人可以申請政府資助的老人院,只是公屋和老人院的床位都供不應求。
港府近年來著力完善安老體系。打開港府的相關網頁,除了廣東計劃,港府近期還針對安老服務推出了其他措施,包括長者小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增加小區照顧服務名額以及為長者及殘疾人士提供的公共交通優惠等。有學者認為,港人回流養老潮的出現跟這些措施不無關系。
內地與香港都邁入老齡社會,如何兌現老有所養的社會需求是共同需要面對的問題。互相借鑒經驗、共同攜手安老,兩地已經有所作為。據香港媒體報道,《粵港合作框架協議》支持香港服務提供者到廣東建設養老院等社會福利機構,港府也在積極推動港人在內地建設養老機構。這些養老機構既能服務香港老人,也會提升當地養老理念和服務。(記者 李煒娜)
上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