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沸宇 扎西 鮑丹 韓俊杰
2013年11月01日08: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記者體驗
10小時變成4小時
近日,記者從波密縣扎木鎮乘車前往墨脫,親身體驗這條“最險”“最美”的天路。
從波密開始到24k處的路還算好走,只是彎道較多,一路上諸如“雪崩路段,謹慎駕駛”等警示牌時常映入眼帘。
過了24k,白雪皚皚的嘎隆拉山便映入眼帘。這裡每年大雪封山近8個月。過去,進出墨脫都要翻越嘎隆拉雪山,花費10多個小時,還時常發生車毀人亡的慘劇,是名副其實的“鬼門關”。記者發現,為避免雪崩影響,這裡的隧道口沒有像普通隧道口那樣緊貼岩石,而是往前延伸了50米。
出隧道到52K的這段路上幾乎都是硬化路面。順路而下,隻見重疊錯落的山峰上雲霧繚繞,無名瀑布從山腰轟然墜落,涓涓溪流不時從山澗汩汩流出,各種奇異的古樹上纏滿了鬆蘿……豐富的植被將使墨脫公路成為世界上最美麗的生態環保公路。
經過達國大橋后,是此次進入墨脫最艱難的一段路,有些地方僅容一輛車通過,還有多處水毀及塌方的痕跡。水漫路面而形成的溝壑屢見不鮮,最深的水可達半米以上。每當這時,司機總是謹慎地順著坡度緩緩下到水邊,把方向盤迅速打向左邊,然后猛踩油門,車劇烈顛簸著向水溝對岸沖去。
經過4個多小時的行程,細雨蒙蒙中,記者抵達墨脫縣城。
“墨脫公路確實比原來好了不知道多少。”司機老唐說。
修路歷程
幾代人的筑路夢
墨脫地處雅魯藏布江下游,喜馬拉雅山脈東端南麓,四周是高聳入雲的雪山,著名的雅魯藏布大峽谷主體段皆在其境內。
墨脫環境好、雨量充沛,但山高谷深、道路艱險。當地每年所需的生活物資和建筑材料,隻能等冰雪融化的開春季節,靠人背馬馱從波密縣扎木鎮或米林縣派鎮運進。然而,無論走哪條路,都要面對雪崩、塌方、泥石流設下的險關。
西藏和平解放后,國家開始調研和勘測墨脫公路建設。1965年,施工隊伍大干苦戰,以“花了80萬,死了8個人,修了8裡路”告終。
上世紀70年代,工程又上馬,花了幾千萬元修了幾十公裡,但雪崩、泥石流、洪水將路面摧毀,隻得停工。
1989年,墨脫公路又一次上馬,至1994年,一條簡易公路終於修到墨脫縣城。誰知通車第二天突發暴雨,花費數千萬元的公路基本報廢,這條路成為中國公路史上通車時間最短的一條公路。
墨脫公路為何如此難修?新改建工程項目負責人何先志說,墨脫公路位於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縫合線附近,印度洋暖濕氣流與青藏高原寒冷氣流交匯處,新構造運動活躍,雨水充沛,地勢高差大,是世界上最不穩定的地區之一,地震、泥石流、滑坡、塌方、水毀、雪害等災害集中。
專家曾提出過兩種新思路:
1985年,成都軍區飛行大隊試航墨脫成功,由此,有專家建議在波密與墨脫之間架設一條“空中走廊”。但是,墨脫氣候復雜多變,花高價從美國進口的“黑鷹”直升機有兩架墜毀於墨脫境內,給“空運”的設想潑了一盆冷水。
水運更不現實。雅魯藏布江進入墨脫境內的一段,是著名的大峽谷,水流湍急,暗礁叢生,短短百余公裡落差達2000米以上,無法航行。
國家從未放棄過修建墨脫公路的計劃。2002年始,交通部等部門開始前期勘查,並於2007年立項開展“西藏扎木至墨脫公路建設關鍵技術研究”。其間,墨脫從2006年起實現了近4個月時間的分季分段通車。
上一頁 |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