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八旬夫婦相濡以沫的愛情:住牛棚早出晚歸砍磚

2013年10月31日08:37   來源:鄭州晚報

原標題:相濡以沫

他拉著她,他81歲,她82歲,走在落葉飄零的路上。

兩個人每天都在拆遷工地上收拾磚塊。

車胎破了,老漢修一修。

拉了一車磚頭,送往收購站。

午飯,兩碗面條,兩個饅頭。

“我這活不能停,一停下來就干不動了。”家住西崗村的81歲老人李玉起指了指他的腿說。

每天,82歲的老伴和他一起,把工地拆遷留下的廢磚修成可用的整磚賣錢(俗稱“砍磚”),從早干到晚,一天能砍300塊。

李老漢說,他來鄭州打工20多年了,2年前,老伴提出要來鄭州和他一起干,想看看大城市,嘗嘗這兒的胡辣湯。

從此,他們開始了早出晚歸的砍磚生活,雖然艱苦,但他們說過得很幸福。 

兒女孝順,但他們選擇留在鄭州,住在牛棚

沿著西崗村公路邊一條泥濘的土路,拐進一條約一米寬的胡同,沿途還要留意地上的牛糞,曲曲折折近300米才來到了兩位老人的住所——牛棚裡隔出的一個幾平方米的房間。

房間的隔壁養著5隻牛,15隻羊,刺鼻的氣味令人不適。兩年前,因為租的房子拆遷,李老漢從柿園村搬到這裡——因為房租便宜。

這是一個養牛廠,因為規模不大所以空出了一塊地方,老板用水泥石棉瓦把房間隔開,租給了他和另外一位租戶,一個月50元錢。

“在農村生活習慣了,隻要有個能住的地方就行。”李老漢說,兒女孝順,想讓他留在家裡,但他還是選擇在鄭州住下。

“嘿嘿,他比我有勁,我腰不好”

早上7點,李老漢蹬著拉磚的木板車,拉著老伴離開家,趕往6公裡外的一處拆遷工地。木板車“吱吱呀呀”地走在落葉飄零的小路上。

半路上,他們會到一家小店買兩碗胡辣湯,他們是那裡的常客,小店的胡辣湯比別的地方便宜一元錢。兩碗2元錢的胡辣湯,1元錢的包子,這是他們的早飯。

拆遷工地到了,大部分遺留的牆體已經運走,隻留下一些零散的泥土和磚塊。牆體內的鋼筋和一些值錢的物件已被撿完,兩個老人撿土堆上零散的磚塊,把磚塊上的水泥用砍刀砍掉,修成一塊塊完整的磚。

刀落塵起,砍刀砍下的水泥灰嵌近了老人深深的皺紋裡。兩個小時,兩位老人修出了100塊磚,整齊地擺在身邊。老太太稍慢,工作量不及老漢的一半。

“嘿嘿,他比我有勁,我腰不好。”老太太臉上的皺紋牽出了一個淺淺的笑容。

李老漢說,他們一般干到天黑,最多的時候一天修出了300多塊磚,運到附近一處收購站。

“其實我住的地方就有一個工地,但那裡有一個大陡坡,我上不去。”李老漢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