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干部論壇

尤權:弘揚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的優良傳統

——紀念毛澤東同志才溪鄉調查80周年

2013年10月25日07:4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密切聯系群眾是做好調查研究的關鍵

毛澤東同志強調,對於調查研究工作,“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在才溪鄉調查中,他走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與蘇區群眾推心置腹、坦誠溝通,讓群眾敞開心扉、知無不言﹔與群眾一起生產生活、同甘共苦,親自到才溪上壩段紅軍公田參加勞動,到群眾家中幫助劈柴,與群眾一起吃地瓜,在田間地頭、飯前飯后向群眾問寒問暖。他特別重視民生問題,認為群眾的生活問題,就是一點也不能疏忽、一點也不能看輕,關心群眾有沒有柴燒、有沒有房子住、米價鹽價貴不貴、小孩讀書有沒有學校、生病怎麼治,甚至木橋太小行人會跌倒要不要修理等,事無巨細,一一過問。毛澤東同志在才溪鄉的調查,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的生動實踐,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和生命線。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現在社會上存在的不少矛盾,固然有諸多復雜原因,但往往與我們群眾工作做得不夠細、不夠實、不夠到位有關,不少問題可以從干部脫離群眾這方面找到根由。一些黨員干部思想上漠視群眾、感情上疏遠群眾、工作上脫離群眾,導致群眾不信任、不理解、不支持,甚至由此產生一些不穩定因素,尤其要引起我們警惕。在這方面,毛澤東同志的才溪鄉調查有很強的教育意義。我們要進一步搞好調查研究工作,就應繼承和弘揚才溪鄉調查精神,在調查研究中自覺貫徹群眾路線。具體來說,應著重把握好以下兩點。

一是當好“小學生”。“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能得到起碼的知識”。這是毛澤東同志的著名論斷。領導干部到基層搞調查研究,不要以為自己高明,不願意甚至不屑於傾聽群眾的意見。事實上,群眾最了解真實情況,最有智慧。在調查研究中,我們要虛心拜群眾為師,尊重他們的首創精神,採納他們的意見建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不斷從他們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

二是當好“貼心人”。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們對群眾有沒有感情,群眾看得出來、體會得到。領導干部隻有帶著感情與群眾打交道、搞調研,才能達到預期效果。不帶著感情搞調查研究,不“接地氣”,那就是“作秀”,就會引起群眾反感。在調查研究中不能害怕群眾反映問題,群眾找我們,說明他們依賴我們、信任我們﹔如果他們有事不願意找我們,那就說明有了隔閡,問題就大了。所以,進一步做好調查研究工作,應注意多與群眾溝通交流,平等相待、坦誠相見,以情換情、以心交心,增進理解和信任,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切實改善民生是做好調查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紀念過去,是為了更好地開創未來。才溪鄉調查早已載入史冊,但其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對我們進一步搞好調查研究工作仍具有指導意義。新形勢下,我們要堅持求真務實、密切聯系群眾,把改善民生作為做好調查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調查研究的成果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造福人民群眾的實際行動與成效。

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包括才溪鄉在內的革命老區為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犧牲和重要貢獻。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由於客觀條件制約,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不小差距。從福建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來看,重點和難點在老區,在欠發達地區。所以,我們要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加快革命老區發展步伐,切實改善革命老區民生,讓廣大老區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積極“輸血”。近期,福建省委召開了九屆九次全會,專題研究了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加快發展和現代農業發展問題。全省各級各部門應以此為契機,把支持老區發展這項重大政治任務抓緊抓實抓好。省直部門應加強定點挂鉤扶持,沿海地區應強化對口幫扶,重點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重點項目、社會事業、生態建設和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給予更大力度的傾斜和支持,盡快把老區發展搞上去。

大力“造血”。加快老區發展,除了要積極“輸血”,還要大力“造血”,增強老區的自我發展能力。才溪鄉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干革命走在前頭,搞生產力爭上游”的精神風貌,對我們今天加快經濟社會發展仍然是很好的示范和激勵。廣大老區人民應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解放思想、開闊眼界,立足自身實際,挖掘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產業,保護生態環境,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為中共福建省委書記)  

《 人民日報 》( 2013年10月25日 07 版)

上一頁
(責編:楊麗娜、謝磊)
相關專題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