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報早讀>>熱點·視點·觀點

讓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業,可以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需求,真正實現“在家門口養老”

熱點聚焦·養老之憂怎麼解③:社會辦養老 政府幫一把

2013年09月23日08: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提供養老服務以社會力量為主,政府購買服務“托底”並加強監管,可助更多老人安享居家養老

“滿足社會養老需求,單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創造條件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進來。”白景明認為,政府的職責是要發揮好“托底”作用,確保人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在養老服務的提供上,社會力量應當是“主力軍”,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為老年人養老提供基本服務。

日前,“合肥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項目”在網上公開招標,有意向的企業和社會組織,通過公平競爭成為服務實施單位。項目共有六大類服務內容,包括生活照料、醫療保健、家政、緊急救助等。項目要求,服務實施單位要上門提供住餐服務﹔提醒和監督老年人按時服藥,或陪同就醫﹔安裝維修家具家電﹔為老人讀報、談心等。項目實施后,合肥市區70周歲以上低保老人、無子女老人,以及90周歲以上高齡老人,每月可享受價值600元的居家養老服務,所需資金由市、區財政按1︰1比例分擔。

從2003年起,南京市鼓樓區在全國率先創建“居家養老服務網”,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與社會養老機構合作,免費為孤寡、獨居老人和困難老人家庭提供照應起居、買菜做飯、清洗衣被、打掃居室、陪同看病等生活照料服務。10年來,僅社會化養老服務一項,鼓樓區財政投入已達7500萬元。

“政府購買服務是國際上的普遍做法,特別是養老服務市場這麼大,涉及產業多,老人需求又不一樣,必須靠社會的力量、市場的方式來解決,政府不可能‘包辦’。”白景明認為,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在節約財政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同時,政府職能也在發生改變,從養老服務的直接供應方轉變為服務購買方和監管方,更有利於規范養老產業的發展,提升養老服務水平。

在採訪中,一些老人對記者表示,上了年紀但生活還能自理的老年人是大多數,如果社區能夠提供養老服務,比如管老人一日三餐的“小飯桌”,簡單的醫療診治、護理等,這些人就沒有必要離開家,到養老院去養老。

“有句老話兒叫‘窮家難舍,故土難離’。在家門口養老生活環境熟悉,有老街坊、老鄰居在一起,不光是精神愉快放鬆,經濟開支也要比住養老院節省很多。”河北省某高校退休教師章阿姨說。

社會力量辦養老,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破解融資、用地、運營、用人等難題

“老年人經濟能力有限,而養老服務業前期投入多、利潤空間有限,民間資本參與意願不高,是導致養老服務市場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社會辦養老,需要政府幫一把。”白景明說。

對於社會力量辦養老,以往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尚顯不足,融資難、用地難、運營難、用人難等許多問題,長期以來困擾著這些機構。比如,民辦養老機構以市場價格拿地,房租成本過高,有的甚至要靠民間借貸維持運轉,經營成本高、負擔相當沉重。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