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18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新模式】
政府不再單干
社會來唱主角
“截至目前,已經完成了25家慈善超市的建設任務,今年新建的9家公益性慈善超市也已全部投入運營。”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政廳慈善事業促進處副處長李保華介紹。
慈善超市,並非寧夏首創,從時間維度上看,近10年時間裡,幾乎在全國遍地開花。
但是,很多地方的慈善超市如今境況並不太妙。一位業內人士坦言:不少慈善超市門可羅雀,甚至“退化”為民政部門的捐贈站點,即便在沿海發達城市,一些慈善超市也往往流於形式,一周才開一次門。“存在著發展乏力,管理不善等問題。”
那麼,在寧夏大力推廣的慈善超市,有著什麼不同?
“過去,我們的慈善超市模式,隻有政府參與的一種,即民政局愛心超市,在各地民政部門的房子裡擺放米面糧油等物品,發放給特殊困難群體,屬於定時定量的救助。”李保華介紹,這種模式弊端明顯,除了不能保証每天的運轉,效果不明顯、組織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也沒有人力物力去組織活動。
單一的政府投入模式顯然難以持續,而且沒有把企業和民眾的慈善意願和能量用起來。為了更好地整合社會慈善力量,為企業和民眾搭建參與慈善的平台,寧夏推出了第二種模式:社會公益組織運營模式,與寧夏最大的慈善基金會——燕寶慈善基金會合作,由民政部門提供免費的運營地點,基金會聘請專業團隊管理慈善超市,所得利潤除了反哺超市自身運營外,全部捐贈給慈善機構。以燕寶在銀川開設的6個超市為例,去年一年,已經捐贈了10萬元的善款。
位於寧夏醫科大學主校區的燕寶慈善超市裡,顧客盈門。服務員介紹,“由於價格相對便宜,中午和晚上生意最好,一天的交易額能夠上萬。”在燕寶基金會超市管理中心副主任李玲華看來,這種慈善超市的模式,最大的好處就是提升了慈善超市自我造血的能力,除了單一的接受和發放救助物品之外,慈善超市不僅僅能夠維持自身的發展,還能夠騰出手來做更多力所能及的慈善工作。“比如這個店的利潤就會拿出一部分給醫科大學作為獎勵學生的基金。”
在第二種模式的啟發下,為解決企業與慈善“最后一米”的問題,讓企業更直接地參與慈善事業,第三種模式隨之產生:在沒有大型基金會運作的地區,進行市場運作,讓有意願的超市辟出愛心專區或者專櫃,給愛心企業家冠名。對持有低保卡等困難生活群體給予各類打折優惠商品,這種模式已經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區進行試點,目前已經開設了4家。
記者了解到,在后兩種模式出現並推廣后,第一種模式也許會漸漸弱化,甚至可能退出歷史舞台。
在寧夏未來的發展計劃裡,將採取“政府主導完善一批、社會組織合作一批、市場運作挂牌一批”的思路來推動工作,2015年,全區要創建發揮作用明顯的慈善超市300家,2014年預計要達到200家,各縣區的慈善超市至少要達到5至10家。
上一頁 |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