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為了黨旗下的誓言

記河南省衛輝市唐庄鎮黨委書記吳金印(上)

2013年09月10日09:49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為了黨旗下的誓言

吳金印(右二)在獅豹頭鄉李沿溝村與鄉親們拉家常。資料照片

老軍帽、白襯衣、黑布鞋,不管是田間地頭還是廠區車間,他干什麼都熟門熟路。“金印還是當年那個小青年,啥時候干起村上鄉上的事兒,渾身上下都有精神!”在河南省衛輝市唐庄鎮,80歲的老人李余良這樣說起和他一起長大的老弟、已經71歲的唐庄鎮黨委書記吳金印。

作為全國年齡最大的基層鄉黨委書記,吳金印從1968年擔任鄉黨委書記,就帶領獅豹頭鄉群眾筑壩造田,勇敢向貧窮落后宣戰。如今,年過古稀的他,仍率領唐庄百姓在建設新農村的道路上奮力前行。

“我入黨的時候宣過誓,要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向黨承諾過,就要遵守一輩子。”這句話是吳金印人生的真實寫照。

他為群眾“拔窮根”

吳金印18歲入黨,當年即出任村長。1968年,26歲的吳金印來到獅豹頭鄉,成了全縣最年輕的鄉黨委書記。獅豹頭鄉位於太行山深處,是遠近聞名的窮山溝。上任不久,吳金印就住到了靳庄村,第一頓午飯讓他終生難忘,一位老大娘的碗裡,泡著幾個糠團,漂著幾片野菜……

當地百姓告訴他,由於沒有土地,多年來這裡一直過著苦日子。吳金印暗下決心:“就是拼上一條命,也要為山區群眾造出田地來!”一冬一春苦干下來,他帶著大伙兒筑起十多條攔河壩,造出200多畝梯田。不料,來年夏季,山洪將新造的攔河壩全部沖毀。吳金印沒有退卻,將平面壩改成拱形壩,又因地制宜採用圈洞造田、閘溝造田等多種方法,終於經受住洪水考驗,梯田裡結出了金燦燦的果實。15年間,吳金印帶領干部群眾開鑿山洞6個,修筑大壩25座,造地2400多畝。“吳書記來后,村裡人均增加三分地,我們這裡是從吃上飽飯開始拔窮根的。”小店河村村民閆玉禮這樣回憶。

“茅草庵書記”

唐庄以前是太行山南麓遠近皆知的貧困區,1987年上任之初,吳金印就與黨委成員定下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群眾商量的“四同”原則,很快提出了“西抓石頭東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糧,鄉鎮企業挑大梁,沿著國道做文章”的發展規劃。

他把唐庄東部最適宜發展蔬菜種植的代庄村作為試點,請來技術員,幫群眾搞科學種植。從育種到收獲,他一春一夏沒離開過代庄,頂著壓力調整了村委會班子,讓群眾擁護能干事、有文化的干部當上村支書,當年代庄就有了經濟效益。如今,代庄塑料大棚已經發展到4000多個,每年有3萬多噸的時鮮蔬菜銷往全國各地。

在實施挖石造田的唐庄西山金門溝,為了施工質量和速度,吳金印在工地用玉米秸稈搭成一個簡易窩棚,吃住辦公都在裡面,每天在現場邊干邊指揮,從打眼、放炮到栽樹、填土、澆水再到壘魚鱗坑,白天他和群眾一起干活,晚上看圖紙做安排。15年中,吳金印在治山治水工地的茅庵裡住了8年,大家伙兒給他起了名字“茅草庵書記”。

如今的西山區已開發出土地4500畝,修建魚鱗坑600多萬個,種植鬆、柏、山楂等各類林木百余種,變成“山頂鬆柏戴帽、山坡果樹纏腰、山腳經濟林封底”的農業生態旅游園區。

從吳公山到唐公山

85%的農戶住進設備齊全的新居,“世界500強”百威英博啤酒、“全國500強”北新建材等大型企業前來落戶。2012年,唐庄鎮實現產值33.8億元,利稅超過1億元,位於衛輝市各鄉鎮第一。

“俺們就在這兒長大,以前啥樣、現在啥樣、是誰的功勞,俺們心裡都清楚。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份功德得讓以后的子子孫孫都記住。”唐庄鎮的三名老村支書李慶、原德臣和李祥印,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跟著吳金印一起改山造田,三位老人趁吳金印外出考察的機會,找到了遠近聞名的刻字師傅李加治。李師傅一聽說是給吳書記刻字,當即表示不收任何手工費,周圍群眾聽說后更是主動幫忙。很快,三個長5米、寬5米、高5米,深25公分的大字——“吳公山”刻上了吳金印已經奮戰15年的西山峭壁上。

吳金印得知后立刻把幾位老同志叫來談話:“我一個人哪能改造一座山,這是唐庄人的功勞!”他請人重新刻字,改作了“唐公山”,即唐庄人民公有的大山。還有村民曾先后在五處給他立碑,均被吳金印勸阻。

吳金印修山造田圓了群眾溫飽夢,發展鄉村經濟實現群眾小康夢,先后在李元屯、獅豹頭、五四農場、唐庄等地任職,幾乎大半輩子都沒有離開過大山,群眾都稱贊他,“干一處,響一處。走一路,富一路”。他先后被中組部授予“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記者 劉先琴 本報通訊員 常 欽 楊航西)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