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西藏軍區總醫院勤儉辦院節約惠民的啟示

覃貴珍 陳輝

2013年09月04日17:16   來源:西藏日報

原標題:—西藏軍區總醫院勤儉辦院節約惠民的啟示

走過64年崢嶸歲月的西藏軍區總醫院,經過幾代官兵的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一代代總醫院人利用醫療這個平台,躬身實踐黨的群眾路線,服務群眾、聯系群眾、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與西藏各族群眾始終保持血肉親情,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贏得了民心,爭取了群眾,為西藏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屢建功勛,在雪域高原樹起了一面旗幟。

這所從風雨中走來、矗立在世界屋脊的軍隊醫院的成功經驗,具有什麼樣的時代意義?給人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示?

64年追夢路,譜寫勤儉辦院、節約惠民的輝煌歷史,靠的是——

艱苦創業、勵精圖治的進取精神

大山縱橫、雪峰聳立、人煙稀少、高寒缺氧……

上世紀50年代,根據中央軍委命令,醫院第一代“白衣天使”歷經千難萬險,奉命挺進西藏。山高路遠的艱辛、缺氧所致的頭疼,把大家折磨得痛苦不堪,人人都像闖了一趟“鬼門關”。

然而,他們沒有以“艱苦”為借口,躺在“艱苦”上守攤子、混日子。

建院以來,經過幾代官兵的艱苦創業、無私奉獻,醫院從臨時組建、性質單一的小型醫院,發展成為集醫療、預防、科研、教學、保健及平戰時衛勤保障功能於一體的大型醫院。1995年,順利通過“三級甲等”醫院的達標驗收,成為西藏第一家“三甲”醫院。

最初,藏族群眾是通過部隊的“白衣天使”認識解放軍的,進而通過解放軍認識了解中國共產黨。總醫院官兵進軍西藏的艱苦歲月裡,他們每人平均負重七、八十斤,在高寒缺氧的情況下,宿營不住民房、寺廟,露宿在冰天雪地裡,一路架橋修路,一路治病救人、播撒文明,用實際行動,一點一滴地把黨的溫暖送給西藏各族人民群眾,他們親切地稱他們是毛主席派來的“菩薩兵”。

進藏不久,總醫院為方便群眾就醫,建立了“便民門診所”、“愛民病房”,開展免費民族醫療,經常深入街道、農村、牧區巡回醫療,並採取辦訓練班等形式,為駐地培訓基層醫務人員,建立醫療機構,改變“缺醫少藥”的狀況,多種常見病的發病率大大降低,發展了衛生事業。

90年代初以來,以李素芝院長為首的總醫院人深感肩負的歷史使命越來越重大:與西藏同行相比,雖然醫院在醫療、科研、人才、營院等方面建設都有了長足發展。

但與內地相比,醫院醫療科研、人才建設遠遠落后,特別是營院的營房還是50年代末修建的“干打壘”營房,年久失修,破舊不堪。營區也多是“沙石路”,平時坑坑窪窪,晴天一路灰,雨天滿地泥。

如何改變這種現狀,為西藏廣大患者營造一個溫馨的療養環境?

李素芝和黨委“一班人”提出“思想領先、質量建院、科技興院、人才強院、從嚴治院、勤儉持院”治院方略和“為部隊官兵服務、為藏族群眾服務、為戰斗力服務”的舉措,號召全院官兵從節約一度電、一張紙、一滴水、一片藥點滴做起,建設家園,著力打造高原一流總醫院,推動醫院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強院惠民的夢想。

此后,李素芝和黨委“一班人”帶領全院官兵,在崎嶇坎坷的追夢路上艱難奮進,他們一邊以現有的條件最大限度地改善營院環境,一邊利用節假日深入寺廟、偏遠牧區持續開展義務巡診、醫療扶貧、技術幫帶活動。

在總醫院,記者了解到,2009年以來,醫院新建投入使用的外科大樓、醫技大樓,在建的內科大樓、門診大樓等開挖地基,為了節約經費,都是李素芝院長親自協調兄弟單位的挖掘機、推土機、翻斗車以工代訓完成的。隻要一有空余時間,他就官兵們一起挖土撿石,餓了吃方便面,渴了喝白開水,累了在推土機前打個盹,時常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吹風一身沙。那時候,官兵們戲言:“推土機在哪個地方,李院長就會在哪個地方。”

就憑這股艱苦卓越的干勁,不斷改寫著總醫院光輝歷史,不斷增進了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親情。

“雪山映綠營,花香樹成蔭。天使住天堂,入院如回家。”這是西藏軍區總醫院今日面貌的真實寫照。

如今,當你走進這座營區,仿佛進入翠綠的世界,面對那500余畝人工林組成的綠色海洋,看到一幢幢嶄新的樓房在四周樹林的護佑下煥發出青春的氣息,會由衷地承認,這真是個了不起的奇跡!

為此,有人算了一筆賬,17年以來,總醫院整個營建工程建設和綠化建設,比單純請地方專業施工隊承包節約了2000多萬元。特別是近6年來,他們每年摳出4000萬元、送出5000萬元,用於醫療扶貧,贏得了民心一片。

探尋總醫院人64年追夢路,記者深深地感到,成就一翻偉業,就要有艱苦創業、勵精圖治的進取精神,這樣才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不負黨和人民的期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