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06日08: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二十國集團
經濟治理新平台
蘇曉暉
二十國集團機制的形成和發展,標志著全球經濟治理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中國以實際行動支持二十國集團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
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在經濟主導權方面經歷了由獨享到分享的進程。以七國集團為核心的西方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決定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內部建立一個非正式對話機制,擴大重要國家之間就經濟和金融政策議題進行的討論。1999年,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由此誕生,但僅是七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的補充。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新興市場國家在應對危機方面的作用更加凸顯,金磚國家等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而發達國家深受沖擊,應對乏力。在此背景下,二十國集團走到全球經濟治理的前台。2009年,二十國集團匹茲堡峰會宣布二十國集團成為“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平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實現機制化。
七國集團演化為二十國集團的實質是,新興市場國家打破了發達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壟斷地位,發言權大幅提升。當前,重大經濟問題已成為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的主要討論內容。隨著新興市場國家在二十國集團中作用的提升,全球經濟治理步入新階段。
盡管目前二十國集團作為全球經濟治理重要平台的地位越來越多地獲得認可,但人們普遍擔心,西方國家主導國際經濟治理、試圖將新興市場國家納入由其主導的規則和話語體系的目標並未改變。另外,西方經濟體的不良行為也增加了二十國集團在全球經濟治理發揮作用的難度。發達國家推行貿易保護主義和量化寬鬆政策,壓新興市場國家為西方經濟治理缺陷買單,打“碳稅”牌,以“綠色經濟”為幌子增加針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壁壘或援助門檻。二十國集團仍面臨重重困難與考驗。
隨著實力提升和國際影響力擴大,作為二十國集團的重要成員,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在技術層面,中國通過二十國推動全球經濟治理的有效性。中國認為二十國集團是全球經濟治理的主要平台,應發揮其在危機應對、政策協調、議程設置、實現共同發展方面的主導作用。同時,中國主張二十國集團需要在后危機時期延續和擴大其效應,促進世界經濟復蘇,推動可持續發展,加強對國際金融有效監管。在規制層面,中國力促二十國集團成為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中國認為,二十國集團體現了對多邊主義和國際關系民主化的支持,希望二十國集團充分聽取非成員的意見和關切,繼續加強自身機制建設,不斷提高代表性和平等性,推動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
(作者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金融利益集團
西方危機制造者
李維維
國際金融危機尚未結束,歐債危機持續發酵,曾經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西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制度性問題引發焦慮。
在美國,為應對危機,政府投放大筆財政支出,拯救“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機構。在歐洲,不同利益集團的掣肘更甚。應對危機本需各國聯手,然而歐洲各國始終無法團結一致。於是乎,主權債務危機、歐元危機接踵而至。無論怎樣辯論,在資本稱王的西方,程序上的民主已難成為平衡各方的靈丹妙藥。
金融至上體制帶來的危機嚴重困擾西方,造成從政府到個人的過度借貸,虛擬經濟泡沫急劇膨脹,進一步導致了金融體系的危機,也深深拖累了經濟發展。然而,在應對危機過程中,由於金融勢力的強大,西方國家的政府不顧大多數人的利益,倒向了危機的始作俑者——大的金融資本集團,金融至上體制下的金融利益集團綁架了國家的民主,由此引發的社會不滿情緒和社會動蕩此起彼伏。此外,西方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者打著“人權高於主權”等旗號發動局部戰爭,增加了西方國家的財政負擔,加重了經濟困境。
西方式的多黨民主制雖然在數百年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制度的困境已然顯現。民主被利益集團綁架,政府公共機構脫離了為多數民眾服務的初衷。
西方發達國家的困境引發全球反思。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吸取西方的教訓,揚長避短,利用后發優勢,通過不斷改革和創新,構建能夠支持實體經濟的金融系統,避免虛擬經濟過度膨脹。
(作者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研究部副主任)
上一頁 |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