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綜合報道
堅定信心 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文化企業界人士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座談會發言摘要

2012年12月03日10:42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台,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 摘自黨的十八大報告

“文化產品更加豐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中華文化走出去邁出更大步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基礎更加堅實。”黨的十八大在確立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下,提出了文化顯著增強的新要求和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硬任務。實現這個目標,完成這個任務,文化企業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總結行業、企業發展經驗,探討前進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也為進一步做好文化發展、文化繁榮、文化建設,尤其是文化企業、文化產業、文化市場的新聞報道,11月27日,本報召開“文化企業界人士座談會”,特別邀請14位文化企業負責人共聚一堂,暢談心聲。他們來自不同的文化領域,演藝、出版、網游、新媒體……傳統行業和新型業態同席交流,各抒己見﹔這些企業的發展歷程雖然各不相同,卻有著一個共同的心願,就是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深化改革,扎實做事,勇於創新,讓文化產業躋身小康中國的支柱產業,讓社會主義中國的文化事業成為小康中國的堅實支柱。

於是,觀點在這裡交鋒,思想在這裡匯聚。

“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對企業而言要怎樣實施才更科學?”

“看待網游產業是否應摘下"有色眼鏡"?”

“如何讓文化產品貼近群眾?”

“釋放文化消費潛能需要做些什麼?”

……

發展堅定信心,使命激發力量。文化企業家們思考和提出的一個個具體而實在的問題,引發了參會各方的熱烈討論,也在互動中為《經濟日報》今后的文化報道碰撞出諸多頗有實踐價值的新選題。相信在我國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企業將在競爭中歷練、在市場中成長,在為廣大人民群眾帶來更加高質量文化產品的同時,讓自身成為一支推動社會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

積極發展新型文化業態

中國對外文化集團董事長 張 宇

張 宇

結合企業自身特點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我的體會是需要從4個方面努力:

一是創造新型文化業態。演出領域是最傳統的文化領域,大約人類有歷史以來就有演出。但是,演出產業實際上也存在新型業態的概念,比如說我們從去年開始努力在做的音樂劇《媽媽咪呀》。這在歐美不是新型業態,但是對中國來說卻是一個新型業態。我們在裡面裝了一點點的武術,裝了一點點雜技,現在是在吸收別人的版本、別人的產業模式,未來我們可能更需要創造中國自己的模式,這個模式不能憑空創造,而是在創造和借鑒中完成中國的產業化。

二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產業無非是6個字:“可持續、規模化”。凡是不能成規模的東西,凡是不能長期持續下去的東西恐怕都不能稱之為產業。世界上有成功的例子,如紐約百老匯那樣的演出區域。我們現在看到很多演出品種面臨的都是這一問題,它既不能規模化,也不能長期不斷地克隆,不斷地復制。我們今天真的到了一個引進一種新的演藝業態來推動發展的時刻。

三是促進文化科技融合。這兩者將來產生的增量效果可能我們現在是無法估計的。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其實是一個文化和科技互相撞擊的歷史。比如說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其實就是那個時候的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成果。沒有造紙術和印刷術,文化就會僅僅壟斷在社會極少數人手裡,文化就不可能成為有規模的東西、有廣泛影響力的東西。所以,科技手段的進入會讓文化大大拓寬了領域。

四是擴大文化對外開放。我們公司過去叫中國對外演出公司,現在叫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走出去”始終是我們的重頭戲。以去年為例,我們全年的大、中、小演出,包括和人家合作的演出大約在海外有6000多場。“走出去”有兩塊,一塊就是金字塔基,就是總量,這個要多、要大,影響要廣﹔但是一定還要有塔尖,有精品。因為沒有塔尖就沒有平台的概念,沒有精品就沒有影響力。

(責編:楊麗娜(實習)、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