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文化融資新模式
深圳華僑城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吳斯遠

吳斯遠
華僑城企業集團是一家央企,總部在深圳,是央企當中少數以文化業務作為主營業務的企業。華僑城的文化業務最早是從主題公園起家的,在全國已有13個主題公園,每年接待的游客大概有2500萬人次。
我們做的是文化和旅游相結合的產業。華僑城是做主題公園業務的,這個主題的魂就是文化,沒有文化的主題公園是沒有生命力的。
華僑城下一步的發展,主要有3個方向:一是強化文化科技理念,我們去年收購了一家公司,專門把影視和游樂設施相結合,為主題公園服務。除了滿足自己主題公園的經營需要之外,還向社會上包括博物館、展覽館、藝術館在內的很多單位提供創新性服務。僅去年在文博會上接到的訂單就達12億元。文化加科技的發展,將成為我們快速發展的一個方向。
二是繼續把旅游+演藝模式在各個城市深入推進。我們長期以來與市場緊密對接,所以對市場比較了解,這項業務增長速度非常快,僅去年一年就接了7個城市的訂單。
第三,加快文化產業和資本的融合。文化產業從根本上來講還是一個創意產業,創意性的產業離不開人,離不開資本。所以,我們正在整合華僑城的資源,希望能夠培養出一個在資本市場獨立成長和發展的企業。下一步,我們想把華僑城的文化科技公司上市,整合更多的人、資金和資產,快速推進文化科技企業的發展,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特別是創意型人才,這是我們企業發展的又一努力方向。
提升文化服務力量
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總經理 李丹陽

李丹陽
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我們有3個比較突出的感受。一是要推動文化企業發展從企業形態向產業形態升級。前10年的文化體制改革,重點是建立企業在市場中的主體地位,現在則要建立文化產業,實現由企業形態向產業形態的升級。與此相對應,將有一批產業化的集團和機構出現,引領發展。二是文化的融合發展。傳統文化業態應與科技、金融、旅游、教育等產業互動融合發展,挖掘市場潛力。三是加大中華文化進一步開放的程度,實現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個資源的統籌與協調發展。
其實,歌華集團從“十二五”規劃開始,就進行了相應的戰略調整。集團的發展定位是文化服務供應商。完善的市場需要服務環節,健康的產業需要服務環節。我們認為,文化服務是當前文化產業、文化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當前比較欠缺的一個環節。結合十八大精神的學習,我們為進一步提升服務專業力量,確立了“做大做強”的目標:即做大集團的經營規模和資產規模,做強文化服務的專業領域。
為實現這一目標,集團推動了3個產業平台項目建設,建立了世界藝術中心、文化貿易中心和文化創新融合發展示范區。集團今年在北京天竺建設了文化保稅專區,該文化保稅區與世界同類型的自由港貿易區相比,體量最大、功能最全,為文化產業進出口貿易提供了一個良好平台。保稅區還被文化部授牌“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其發展有5個定位,即國家文化貿易的創新示范區、國家級文化貿易口岸、亞洲最大的藝術品交易市場、中國文化走出去能力培養區、北京市對外文化貿易工作的創新區和示范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