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動態
|
領導活動
|
干部論壇
|
時代先鋒
|
各項工作
|
黨建
|
反腐
|
人事
|
公告
|
海外
|
外媒
|
綜合
|
訃告
理論
|
評論
|
社區
|
論壇
|
訪談
|
視聽
|
黨史
|
資料
|
文獻
|
紀念館
|
黨史今天
|
專題
|
周刊
|
圖書
|
雜志
中國共產黨新聞
>>
期刊選粹
>>
中共黨史研究
中國為抗日尋求外國軍事援助與合作的經歷 (6)
章百家
2007年12月07日10:01 來源:
zzzzzz
中國為抗日尋求外國軍事援助與合作的經歷 (6)--期刊選粹
【字號
大
中
小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
中蘇之間的合作是以抵御日本侵略擴張的共同戰略利益為基礎的,但合作對雙方來說都是權宜之計。鑒於以往第一次合作的教訓,新的合作有明確的限度,雙方都謹慎地提防對方損害自己更根本的利益。蔣介石擔心蘇聯會借機干預中國內政,而斯大林則擔心中國會把蘇聯拖入對日戰爭。因此,中蘇合作的形式也比較簡單,基本限於蘇聯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而盡可能不涉及其他領域的問題。
就蘇聯當時的國力而言,斯大林相當慷慨,他給予中國的軍事援助是及時的、大量的。蘇聯向中國提供了大批飛機,幫助中國重建空軍,還派出幾百名空軍志願人員來華參戰。蘇聯向中國陸軍提供了包括坦克、火炮等重武器在內的大批軍火,蘇聯軍事顧問還參與了幾次重大戰役的策劃和指揮。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可以認為,蘇聯在1938年至1940年間向中國提供的軍事援助與美國在1942年至1944年間向中國提供的援助大致相當﹔而且國民政府得到這些援助也未像后來獲取美國援助那樣頗費周折。
斯大林的精明體現在他對援華目標的把握上,他的目標明確而有限,就是要讓中國有能力拖住日本。當蘇聯免除了日本進攻的顧慮之后,雙方的合作實際上也就結束了。在蘇聯援華的這幾年裡,中蘇關系有了明顯的改善,兩國之間的合作總的來說也比較順利。這次合作,對蘇聯來說完全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對中國來說畢竟是在抗戰最孤立、最危險的階段得到了外來的巨大援助。
中美結盟的經歷說明了兩個互不了解、實力相差懸殊、體制難以銜接而又彼此期望過高的伙伴進行合作時的困境。中美之間的合作從形式上說是全面的,但雙方真正展開抗日合作的領域其實卻十分有限。不過,無論如何,中美兩國是為徹底擊敗日本而結盟的,在這個意義上,這個同盟對雙方來說還是成功的。
在軍事方面,盡管美國提供的援助是有限的,但它畢竟為中國保持了一支空中力量。幾乎整個抗戰時期,中國的空中力量都是靠外國的援助來支撐的。在地面戰爭中,美國人的作為有限,史迪威率領的中國軍隊主要是為打通中國的對外交通線而戰,這場遲到的勝利對中國抗戰全局的影響有限。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美國向中國提供的援助最為全面、規模最大﹔然而,卻沒有什麼人給予美國援助和戰時中美合作以較高的評價,而批評意見比比皆是。從援助的效果來看,援助方和受援方都有理由表示自己的不滿。從美國的角度來看,很難認為對中國的援助是有效的,它起到的作用僅僅是“維持中國繼續抗戰”(KeepChinaintheWar),而未能促使中國給日本以有力打擊。從國民政府的角度來看,美國的援助多屬“口惠而實不至”,因為盡管這個政府得到了美國的全部援助,但其所得不僅遠遠少於其所要求的,而且也少於美國所允諾的。從中國共產黨的角度來看,美國的援助埋下了日后國民黨發動反共內戰的禍根。出於抗日需要,美國軍方和史迪威曾有過用租借物資裝備中共抗日部隊的想法,但僅限於口頭和紙上,並無任何實際行動,而且這種意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向蔣介石施壓。盡管中共為爭取美國援助付出過努力,而且同美軍開展了情報方面的合作,但最終也未獲得租借物資的一槍一彈。
問題的症結在於,中美戰時合作雖以軍事為主,但它很快就與復雜的政治問題糾纏在一起。蔣介石從一開始就希望憑借美國的支持制服中共,而戰爭后期美國政府則希望通過支持蔣介石來防范蘇聯的崛起。正是在擊敗日本這一目標之外的各種考慮,使得戰時的結盟只是暫時拉近了中美之間的距離,卻最終釀成了兩國長久的對立。
總起來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從外國獲得的援助相當有限,全部算起來也隻有11億美元左右。用極為有限的裝備和物資對抗大量的敵人,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任何戰區所沒有的情況。同時,作為一個不統一的弱國,中國很難找到一個穩定的同盟國,而其他國家也很難把中國視為一個可靠的伙伴。這就使得中國尋求外國援助和合作的經歷充滿艱辛。
(本文作者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北京 100080)
【1】
【2】
【3】
【4】
【5】
【6】
(責編:王新玲)
最新評論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8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